中华民国时期有股票吗?

慕容沣慕容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民国时期的证券市场与今天的大不一样,当时所谓“股市”的概念还没有普及开来,所谓“证券交易”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债券的发行和转让;而所谓的“基金”(fund)一词也并没有今天我们这么完备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种为特定目的成立的资金筹集机构或者基金,这些机构的财产主要是以信托方式存在并运用。 1921年7月,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股票交易所——它既不存在于今上海黄浦公园旧址,也不在租界里;它是一个中立的场所,任何中国投资者都可以自由进入。随后,各地相继建起了十几个证券市场和数以百计的证券商行。

到30年代中期,这些证券市场和金融中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在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了。它们不仅负责买卖各种公司和企业发行的证券,同时也从事代理投资、提供融资和其他多种金融服务。 不过,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任何一个稳定运行的市场都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金融市场亦然。但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外国列强卷土重来,重新把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债务转嫁给中国人,同时为了维持法币(faw)的信用,继续抛售外汇资产,加剧了中国经济危机。到1926~1937年间,全国失业人口达3000万人之巨,比抗日战争爆发前增加了约5倍。随着社会经济的恶化,民间投资和消费的信心严重不足,人们的眼光都聚集到了那几个最大的企业身上——因为它们掌握了几乎全部重要的经济和财政命脉。

由于政府对银行业和商业的垄断有所放松,那些原本由官商合办的近代企业开始转向了完全的商业化运作,其结果就是这些企业规模迅速膨胀起来。 以工商部部属企业为例,到1934年时,这些企业一共雇用了大约87万名员工,资产达到3.6亿元,营业额将近20亿元,实缴资本金则达到7.8亿元之多!这样庞大的企业和如此众多的工人工资必须发放股票和债券形式作为支付手段。于是,在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企业债券,到了这时候,又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和投资,形成了所谓的“债券周期”或“股债循环”(bond cycle)。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