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三套人民币两角?
1962年4月15日,为了支援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三套人民币”)的辅币券(当时对面额不足一元的人民币称为“辅币”)。这是继1953年起发行分币之后第二次统一换发辅币。新券一律为金属币,面值有1、2、5、10、20、50元六种,其中50元的金色而其他均为银色;另外还发行了1、2、5分的镍币和1元的铝材硬币。这套铜板印制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象征性图案,设计风格与第一套完全不一样。由于这套钱的面额不大而且数量多,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在流通中只发了50元一种而已。这套钱在1987年又重新发行,直到2000年才退出流通领域。不过现在这些面额较大的硬币在收藏市场里却比较受欢迎。 而在第三套人民币里,最有代表性的纸币就是1962年的二角人民币。它的正面是象征中国的“长城",背面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虽然它的正背图案都不是按我国民族传统设计的,但是,在它身上却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奇的故事.... 首先来说就是它的发行量非常大,据相关资料显示,第三套人民币在1991-1994年间共发行了七个版本。其中二角的就有3个版别,分别是二角枣红、二角凸版、二角凹版。这么多的版本无疑增加了这枚硬币的收藏难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的二角人民币还是发行量的最高值,据说总发行量超过10亿枚。 如此巨大的发行量,使得二角人民币的流通消耗量十分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量被流通过的二角人民币逐渐退出了市场,而这部分被消耗的二角人民币也被打入“冷宫”,只能“沉睡”于各家庭的储物柜当中。于是,市面上能够见到的二角人民币越来越少,其收藏价值也逐渐显现出来。 现在,二角人民币已经升值到260元左右,涨幅高达26万倍!成为第四套人民币中增值幅度最大的一枚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