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规则是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题主对中国古代书论的认知还停留在很浅显的程度。 中国古代书坛论及“法”的字眼儿多着呢!“笔法”“字法”“章法”这些概念的提法古来已有。 当然还有“执笔”“结体”“运笔”“用笔”“用锋”等等说法,这些都是关乎创作的重要技法。不过在这些技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更高级的概念即是“法”——创作的经验总结。
所谓“字非字比”是说单字的字形结构要相互参照,因为每个字都是整体布局的一部分; “首尾相应”说的则是全篇的收尾和起头都要有照应,全文也要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连贯”则是对文字书写过程中行与行、段与段之间需要注意的地方提出的要求。 至于“左右协调”是指单字各部分的安排,“内外开张”是讲单字的笔画分布,“穿插避让”说的就是笔画间的位置关系了。
以上都是对笔法、字法的描述。 而对章法,古人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高低参差”讲的是字形错落有致,“疏密顿挫”说的是行距、字距适当,“分间布白”讲的则是段落和空白的分配。此外还有“首尾呼应”“朝揖待让”“势来笔断”“枯润相宜”等等说法,这些都是在阐述“法”的概念。 总之,“笔法”“字法”“章法规矩”这些东西早就有了,不是宋人或者元朝才总结出来的。
另外,题主可能混淆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规则”?这个“规”又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规范”一词在古时并不常见,而“规矩”“法则”等词在古代汉语里是十分常见的。 至于这个“规”是从谁开始的,那就得看看《三字经》是怎么说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古人从儿童时就注重对其道德的引导和教育,这是“上之所好,下必甚之”的事情。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嘛!所以“法”这东西,自小就熏陶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