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形成原理?
“水胆玛瑙”的化石,是云南保山市西部怒江上游、高黎贡山西侧一带常见的一种地质遗迹[1]。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当地地质工作者发现之后,引起国内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水胆玛瑙”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宝石,而是玛瑙受外力作用破碎以后,其中的含水石英层暴露在空气中,由于表面水被蒸发而形成的石英珠,因而被包裹在玛瑙的断口内或破碎处,呈圆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其形成过程大致为:当含有水的二氧化硅晶体(即玛瑙)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时,其中含水的一层先破碎成小球状,然后周围的未含水印石块逐步风化破碎脱落,最终形成直径从几毫米到十几厘米不等的水胆玛瑙小珠子,并呈聚集或不规则的分布状态(图版一)。 据调查资料介绍[2],目前腾冲地区已采集到的水胆玛瑙数量可达千余公斤以上,最大单个标本重达4.5kg,最小的只有绿豆大小;颜色以灰白和土黄色为主,也有少量黑色者;水胆玛瑙中的石英珠,有的透明至半透明,有的不透明。 腾冲地区发现的这种特殊构造的“水胆玛瑙”,与我国新疆若羌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及甘肃敦煌等地所产的古代玛瑙“水胆玛瑙”具有相似的成因,都是古代玛瑙遭受外力打击后破碎,并在干燥环境中经风化成作用形成了类似的情况[3-4].因此,应该属于典型的“风化核”型水胆玛瑙。
根据地质学研究成果,这类水胆玛瑙的原岩可能为产于现代河流之中的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等,其形成时代应为晚更新世以来。 “水胆玛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宝玉石资源,除作为观赏品之外,还可以用作玉雕工艺品及首饰材料来生产各种精美绝伦的玉器饰品。目前,此类珠宝玉器在市场上非常热销,价格也很高。但是,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对于“水胆玛瑙”的形成机理及其形成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其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