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晓印的作品值钱吗?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做人和创作是完全一样的道理,人品和画品是一样的的。
齐白石先生生前说:看一个画家不要看他如何为自己说,要看他为别人写了些什么。这是齐老晚年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句话,非常非常有内涵,一个画家的高下就看这一点了。所以,人品不好的人,你不要指望他的作品有价值。当然,它可能会有一个短期的虚高的价格,但是它很难有持续性的市场价值的提升。所以说,我们中国文人讲书画同源,文人画它实际上跟我们国学、医学等都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一个学问。你不是说学会了用笔、造型等技法问题你的画就学好了,那你的画最多也只能当一个画匠。齐白石他早年间也是一个画匠,后来“衰年变法”50多岁了他到北京开始拜陈师曾、姚茫父等人为师,然后开始学诗。学诗以后,才使得他有了画外功,诗文有了以后他的篆刻也上来了,篆刻上来了以后,书画上的金石味道也上来了。所以说,实际上是一个学问的积累。
一个画家的成长需要综合文化的积淀。齐白石先生13岁就跟着木匠师傅出去干活了,他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但是他要干这个活首先要会画画,所以他就开始自学画画。木匠匠作的活就是做家具,家具上得有点花样儿,比如说:桌子上要画个花儿呀,描上点彩呀。所以他就从这里学会画画,30多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学诗,40多岁、50岁才到北京来。在北京陈师曾、姚茫父等帮他做“改画”,实际上就是从“匠”上升到“家”,就是从画匠变成画家的过程。所以,他也是在不断的求索、不断去学习,他学了徐渭、吴昌硕等人的画,并且他到北京来之后,也大量去接触故宫的东西,接触古代的东西,接触博物馆陈列的东西,接触一些大收藏家的藏品,所以他通过这些学习,最后融汇贯通,在大彻大悟的情况下才产生了他的风格,所谓“衰年变法”是也。
所以说,作为一个好的画家他必须得有这个经历,要不然他不会有这个深度。时晓印的画儿没有那么深的厚度,也没有那么深的内涵,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