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仿翡翠吗?
有高仿的,就是B货、C货和B+C货。 先来说说B货吧! “B”代表的是“Bleached”(漂白)的意思。用现代化学方法将天然翡翠经酸浸漂白,去除“杂质”,使其变得“干净”一些,是现在市面上最为常见的伪造手法之一。当然,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染色剂也被使用在漂白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除了颜色之外,光泽等也都会发生变化。经过处理的翡翠结构会变得更紧密,从而使得其重量增加,但密度和折射率却没有明显变化。
B货的主要特征在于颜色过于鲜艳且均匀,分布也有规律可循;因为结构被破坏又重行排列的关系,所以看起来有些“呆板”;抛光较好,所以表面光滑明亮,但不自然;滤色镜下大部分可见荧光反应。
目前市面上的B货到B+C货翡翠,虽然经过了人工处理,但毕竟是天然翡翠,所以在鉴定时并不将其视为假货,而是按照“其他材料制成的翡翠代替品”来判定。 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指南》中,对“假翡翠”的定义为:“由非翡翠素材加工而成或部分由人造材料的饰品称为‘假翡翠’,如塑料、玻璃、电玉等材料制作的假翡翠饰物。”
高仿品也被称为翡翠B货(也叫处理翡翠或漂白遮瑕翡翠),制作过程是将低等级的甚至劣质翡翠用强酸浸泡去污除脏,再用环氧树脂(胶)填充裂隙,使低劣翡翠在外观上达到甚至超过原本翡翠的外观,但是其价值已大打折扣。通常将强酸处理后的劣质翡翠称之为B货翡翠。
为提高B货翡翠的色感,人们又将B货翡翠经染色处理制成染色处理翡翠,业内称为C货翡翠。在质量鉴定上,B货、C货翡翠属于假翡翠,真翡翠在鉴定中统称为A货翡翠。
一般来讲,B货翡翠由于酸洗后裂隙增多,再经过注胶处理,因此在放大镜、显微镜下观察,肉眼内可观察到无数红、黄、褐、黑等颜色的絮丝状、团块状及片状的胶质,部分可同时观察到酸蚀纹,同时可使用相对密度测试仪、折射仪、分光镜等常规宝石检测仪器进行鉴别。C货翡翠由于经过染色处理,因此在放大镜、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外来染色剂沿裂隙扩散形成的丝网状及丝带状绿色。
用分光镜观察,绿色多为石蜡、染料等人工合成色素。对于那些没有注胶也未经染色,仅仅是用强酸浸泡的“裸洗”翡翠,鉴定时存在一定难度,但可从其裂隙、晶隙变多、相对密度变小、外观“水头”过足和声音沉闷等“反常”现象上着手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