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何时成熟?
“文人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脱离了宗教和世俗的羁绊,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文人画”的概念也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虽然宋元时期文人画已经初现端倪并受到广泛推崇,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还须从明代开始追溯——随着“文人士大夫”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的转变,他们对艺术的品味、审美取向及创作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是以王蒙、沈周、唐寅等为代表的明画家在师古承传的同时开始追求“书卷气”和“文人味”,绘画风格日渐娴雅精致,在笔墨技法乃至题材内容上都体现出与元代迥异其趣的时代特征。
文人之画自此而始。清乾隆年间,皇帝亲自组织编绘了《石渠宝笈》(三编)和《石渠续录》,对历代书画作品进行了系统整理并著录,其中收录明代书画家共1386人,清代则超过了4000人,可见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画家辈出的两个高峰之一(另一个是宋代)。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人们的精神生活亦十分丰富,这使得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乃至百姓都热衷于书画鉴赏和收藏,进而极大地刺激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文人画”在明代以后已趋于成熟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