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米缸内有没有釉?
清代缸、瓮等大件器物也是常用器皿,在光绪以前胎体都较厚重,釉色白中常常泛青。从康熙开始釉面普遍粗松,光绪后期由于烧造工艺日渐衰落,民窑米缸基本上大多素胎,或是挂一层薄而稀疏的釉,釉色浑浊灰暗。
判断米缸的真假要注意观察底部,清中期以前的米缸由于胎体厚重,烧造年代较长,所以底部的釉面往往出现细碎的冰裂纹。清末的米缸釉面稀疏,底部更容易出现脱釉露胎的现象,用手触摸釉面不够光滑,能感觉出类似粗砂纸的粗糙感。
米缸的鉴定,釉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位,一般说米缸烧制年代很长,而且一般都不上架,直立放在窑内,容易与窑床接触被污染,因此釉面不太光亮。清之前米缸釉面肥厚,釉面常有不流淌现象,呈桔皮状和橘子黄颜色;清以后米缸由于釉料成分改变,釉面变为青白色,而且容易有开片现象。总之,米缸是不易仿制的品种,只要多看真品,把握好真品的胎釉特征,是较容易鉴定真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