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帖有哪些书法作品?
所谓“南帖”,主要以王羲之作品及其临摹、题跋、刻本等为主,还包括历代书家对其的评论以及书论文章等。它是中国书法史上“二王书风”的代表,不仅在技法层面,对欧阳询等初、盛唐诸大家和米芾、赵孟頫等宋元诸名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还在文化层面确立了“书以晋人为最”的传统经典范式,成为历代书法创作和取法的本源。
“南帖”从晋代到清代经历了从以墨迹为主到以刻帖为主的发展过程,它起源于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题跋、笺札等,传之以唐,至北宋始有刻帖。北宋太宗、王著刻《淳化阁帖》(世称《大观帖》刻本)便是汇集南朝至隋唐墨迹、法书等作品的大型丛帖,其中仅王羲之作品就有129件。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编《大观太清楼帖》(世称《御府法书》)亦收录王羲之法帖130件。南宋时期又大量翻刻《淳化阁帖》。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丁氏将《淳化阁帖》和《大观太清楼帖》中的王羲之、王献之墨迹汇刻为《余清斋法帖》。因此,“南帖”之说,当出自对北宋刻帖的称谓。明清之后,“南帖北碑”相对并称,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北碑贬低南帖,推动了碑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也为中国书法史上经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书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