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火铳能收藏吗?
火铳是古代管形火器。13世纪中期在中国问世,在14至15世纪向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地扩散。火铳由13世纪的突火枪发展而来。突火枪形制较长,发射时需要架在木架上用绳子牵引,十分笨重,不利于实战。到14世纪中期,制成了以木或金属为筒,后有銎的火铳。发射时,用铁棒将药装实,将木棍塞入铳眼,双手握住木棍,使铳身平正,另以绳子系铳尾鸣放。火铳传到欧洲后,为适合欧洲的作战方式,加以改进,制成了具有欧洲特色的火绳枪。
火铳是古代一种管形火器,产生于13世纪的中国。火铳是管形火器发展史上一种承前启后的火器。其外形与现代枪支、大炮已基本相似。可以说其是15世纪前后东亚管形火器的主流。火铳按材质分为木、铜、铁三种。木铳的筒身是用木条横向或者纵向叠合,在缝隙中打入竹钉或者铁钉合而成,因此筒身的口径会比较粗大。铜铳和铁铳则要结实,耐用。铁铳较为坚实耐用。一般说来,木铳、铜铳的筒身较短,铁铳的筒身较长。铁铳的杀伤力与射程通常要优于木铳、铜铳。
在中国,火铳在明代广泛使用,明朝廷十分重视铳炮的应用,1399年即建金吾前、后二卫,专教习火器。至宣德年间全国有习铳炮的总旗5500余人,士兵5.8万余人,其中专门掌造铳炮的总旗656人,士兵5940余人。各地城池也多设有习试铳兵。还曾造出腰铳。宣德五年(1430)曾试演火攻战舰52艘,每船均装备大小火铳,另有火箭、火刍(铁蒺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