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铜尺是按公分计算吗?
在电视剧中总能看到测量土地,房屋或牲畜身高的场景。剧中人物往往拿着一块长条形平板,上下测量。这平板其实就是“撑尺”,又称“撑开尺”“布尺”或“绳尺”,是封建社会衡量土地面积使用的标准尺。铜尺是清制尺,长63.5厘米(后来改制成银尺,加长到85.7厘米),分两制,以公分(市制)为主,每尺长度相当于32厘米。
从1909年开始,各地土地测量使用铜尺改制,分为五等加尺,每等距离0.01公分,全制长约89.5厘米;第5等分为最小单位。至1913年,推行全国。
尺虽不长,但用法却很广泛,不仅量土地,还量木材、房舍和牲口的身高,甚至在交易物品时,还会量一量所交易的物品长短,以确定是否公平。《清会典》记载:“凡买卖田宅、山场、林园、草场、畜产,每四十亩为一墩,量丈断判。”量田以尺为准,不能“起亩”或多占,也不能“折高估低”,否则要追究官吏侵吞民利的责任。
到了清代,使用布尺的地方更多。《清会典·工部·程式》载:“每匹布三尺,长四十一尺。”指官府制作的旗帐、门帘、包袱布等,规定尺幅宽度为四尺。这俗称“经尺”的铜尺至今仍是织布机上的基准尺,用来测量经线间隙,保证织品的密度和质量。在瓷器制作的“过火”工序中,要用尺子来测量烧制的高度。清朝末年的银尺,还用于造船、砌墙、丈量土地、收购铜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