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圈组织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文人群体”与西方近代的“文学界”(Guild of Writers)有类似之处,但是更强调“自命不凡”和“士族门第”,所以常常被误认为是一种带有阶级性质的“特权阶层”——其实,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关于这一点,可参看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之章太炎《历史哲学》);同样,这个“文人集团”也不是一个有实质性利益或政治诉求的组织。它在事实上只是起到了一种维系身份、传承文化的意义。
由于历代政府的控制手段不同,这一群体在汉唐时期相对松散,到了明清变得非常严密——无论是文人群体还是普通读书人,都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忠君爱国观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人的自我阉割),因此当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时,他们也就很容易服从了。 那么,这个所谓的“文人集团”到底是由哪些人在构成的呢?这显然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历史上所谓“文人”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往往取决于三个要素:
1,是否有文化;2,是否做过官;3,是否写了诗画得一手好字——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哪怕是个文盲,也可以算是文人,毕竟,“有文化”和“做过官”的定义历来都是模糊不清的。
当然,这三个条件其实都是重复的,比如一个没读过书的官员肯定不是文人,但一个不善于写诗作画的文人往往是文盲。这个“文人集团”其实是封建王朝用来维系自身统治的一个工具,它的成员虽然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但不意味着知识分子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