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京票洋是什么意思?
这个“京票”不是北京出产的“京票”,而是“京张铁路借款合同及附约”的简称。 这个故事得从1905年说起,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以“助剿”为名,胁迫清政府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从中攫取利权。
1907年,英、德两国又迫使清廷签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和《湖北境内鄂湘赣三省铁路建筑专营权合同》,欲夺走两湖地区的铁路修筑权。 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激起全国上下的义愤。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主张全面拒绝偿还外债,以此作为对抗列强的手段。
然而此时内忧外患,清廷早已无力重建财政体系。在列强威逼利诱之下,清廷竟将目光投向了民间金融——要求盛宣怀等钦定大臣出面,以高利息揽借巨款,用以支付列强赔偿、军费开支并偿还有息国债。
面对朝廷的急功近利,各地绅商也不得不“勉为其难”,迅速凑集了380多万两白银交付内阁,作为启动资金。但这一举动显然无济于事。随着新政经费的持续支出,到1912年初,清廷已完全无力兑付到期债券,更无力偿还新债。
在此情况下,财政部尚书载泽出面,拟就一条筹款的妙计,即借“名股”抵充债款。他以2%的年利率,向股东们借进了4亿余元股票,作为临时救济,同时约定以分红形式分期偿还。 但这笔“名股”毕竟只是应急之策,到1913年夏,仍有2.8亿元股票本金未能归还。而此时距袁世凯篡位仅半个月,洪宪皇帝甫一登基,便迫不及待地命人追索“欠饷”。
袁世凯的贪婪让清廷大为吃惊,他们没想到一个北洋军阀头子竟也是如此贪财好利。 于是,清廷开始将筹款重点转向了盐业银行。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袁世凯以讨伐“乱党”的名义,指使部将冯国璋借故向盐业银行挟制,以200万两银元高价强行购买该行的“存底洋”。“存底洋”者,即该银行历年收存的客户存款折也。 “存底洋”被抢,盐业银行的经理席裕福只好求助总理衙门。面对内外交困的困境,席裕福等人决定冒险一试,用尚未发行的纸币“京币”来填补国库空虚。
“京币”是清末邮政部门为应付财政危机而试办的兑换券,由京师邮政总局发行,面额分为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四种,按票面额值兑换相应数额的海关银圆。因面值较低,又有“虚银两”之称。 为了取得民众信任,“京币”的发行规定相当严格:只准在直隶及山东所属各府州县及内蒙部分地区流通;每次发售限额以一万两为准,分三次出售;售完即止,不得再行增加。
不过,这些限制条件其实形同虚设。因为“京币”的用途并不受限制,既可以缴纳赋税,也可以支付债务。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地方官吏甚至民间富贾为求自保,往往不惜以借债方式将“京币”套出现金,转手投入私人的生意领域。就这样,原本计划有限的“京币”发行量,很快就泛滥成灾。
对此,席裕福等人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手中其实已无牌可打。早在去年,他们为了筹款救急,已将全部家底托出,将“京币”的发行数额降至最低限度,只保留了一线生机。 现在,这最后的一线生机已经荡然无存。为了填补财政亏空,清廷最终不得不将邮传部尚书兼管财政的大臣寿耆拿问革职,以儆效尤。 但这种杀一儆百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扭转局面。就在寿耆被革职的同一天,参议院通过了袁世凯的请求,将“欠饷”中的四百万两银元补偿给各省军队。 这笔钱犹如一块烫手的山芋,刚刚拨出,旋即引起一片纷争。 各省将领得知消息后,纷纷致电总统袁,要求先发放本省款项。一时间,北京城官场上下吵嚷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