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信封上写什么意思?
这得从民国时期的邮政体制说起, 民国时期实行的是邮政和电信合一的管理体制, 也就是邮电局,管发信和打电话。 所以当时寄信是直接到邮局柜台就可以办理的了。
但是,因为电话费比较贵,而且当时国内尚未普及,大多数人家没有装电话,所以当时大多数信件都是通过邮差上门投递的。这样就需要在信封上写上收报人的地址和姓名,以便邮差能够准确交发。
为了便于识别和沟通,当时的信封上都加盖了发行单位的邮政编码。
比如左图为1935年发行的邮票,右图就是当时配发的信封(现在都叫挂号信)。这种信封一直使用至80年代初期,当然材质也从原来的蜡纸,改为纸张。上面的文字,因为涉及通信秘密,一直没有修改过,因此一直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的盛行,传统的书信逐渐被取代。2012年初,中国邮政开始了第1次改革,进行营业网点撤并,将原来遍布全国县的邮政所和代办所进行了整合,统一称为邮政支局(所)。
现在的农村,如果你还收到那种盖着“邮政支局(所)”公章的信封的话,那就说明,你的地址已经属于邮政支局(所)管辖的范围了。而城市里绝大多数的地址都已经改成了门牌号码,邮局也改名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