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本印刷有收藏价值吗?

甘玉斌甘玉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现在的人大多只听说过“影印本”、“扫描本”之类的称呼,而对“拓本”这个词则已经非常陌生了——其实这非常正常,毕竟现在我们上网搜索“古籍”,绝大部分出现的结果都是影印本或者扫描本,因为这两种形式保存了原件的真实性(虽然也有损),而且制作成本低廉,所以被广泛使用;而传统的人工拓本因为其费时费力且不能完全复原的原因逐渐被淘汰,市面上能见到的新拓本已经十分稀罕,所以大众对于拓本的误解也就根深蒂固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拓本在古代以及近代都是最符合古人“原大”、“原色”、“原始状态”概念的最接近原件的复制方式(当然,古人所谓的“原始状态”和我们现在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古代,除了书画作品外,大部分文献典籍都是“无墨之本”——也就是白纸刷墨书写而成,因此也可以说是拓本的一种。 然而,随着现代打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无墨之本”也逐渐变成了有墨之物(当然,从技术层面上讲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直接用现代的技术还原古书古画的原貌了,于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传统的拓本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印刷技术更能保证原作的真谛得以延续——事实上,我上面所说的“人工拓本”确实已经越来越少见,而“机器拓本”(直接用数码设备提取文献典籍的文字图像信息再打印输出)则在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中大量存在。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现在有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方法,为什么还要费功夫去搞那人工的拓本呢?难道就凭它历史悠久就可以? 先说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需要印刷的古文献典籍都保留了原有的纸张形态。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诏修《永乐大典》,这本史书上记载的第一部官修目录典,可以说是明代官方主持最早出版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历史上第一部集中国古代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共二万余册,一亿五千多万字。这部书里,原本的字迹自然是不复存在的了。

另外,据说清末民初曾有洋人用枪指着光绪帝,强逼他签字同意将故宫许多珍贵的文物给卖给外国人,光绪无奈之际在一份清单上签了字,这份名单上主要的都是皇家宝库中的珍宝,其中就有《永乐大典》的残本(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曾经修过《永乐大典》,但是规模远不及当初,况且当时已经过了近三百年,残缺得更厉害了),后来这批《永乐大典》的残本流入日本,被日本人用玻璃纸粘接修补后重印问世,据说当时流传的《永乐大典》便是以这种残缺本为基础的。

说了这些,我的意思不是说新法不可行,而是说在现有条件下,新法还不能完全取代拓本。一是成本因素,二是法律版权的因素(复印、扫描等有侵权行为的发生),三是技术手段的因素(有些东西你只能拓下来无法扫描),四是传承因素(很多古籍珍藏单位都有义务保藏一定数量的珍贵典籍以供阅览复制,而这些书籍往往只有拓本或经专门许可才能翻拍)等等。所以说,至少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拓本还是必不可少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