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板凳佛价值多少?
这可不是“北魏”的。 “魏”字是个会意字,小篆写作“[宀](wèi)”,表示房屋;旁边是“彳”,表示道路。合起来就是“在屋子里走”的意思——古代的“坐”就是“坐”,没有“座”,所以有“行”的意思——“行”就是“走”。 《礼记·檀弓下》里有“君于席弗坐”的句子,指的就是这种“行不坐”的礼节。
到了小篆里,“行”“坐”二字分离,“亍”(chù)就是行走;而“坐”简化成了“�”。后来这个“行”加了三点水,变成了“��”(xíng)。 所以这个“凳”字的“凳”读dé时,是“�”或“��”,而不是“櫈”或“凳”哦! 这件雕塑是一件砖刻,也就是把陶土烧制成的砖块磨平抛光后雕刻成形状,用来造房子或者制作建筑构件。北朝时期的建筑,一般都是木结构,用砖瓦和木材来建造佛寺、佛塔之类的建筑。这种砖石结构的样式到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对日本建筑影响很大。 现在我们能看到北朝时期的土木结构的建筑物已经很少了,大多数都是砖石建筑的文物,比如龙门石窟的佛像,云冈石窟的佛像,还有这件“板凳佛”。
这些砖石结构的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建造的时候,要先做出模型,然后再按照模型制砖,最后按照规格烧制。这件“板凳佛”的座面上还留着凹槽,应该就是这个模型做出来的效果。 这类雕塑,如果保留底座,一般都会带个底座,然后全身涂彩。现在这件“板凳佛”的底座不知去向,可能因为底座比较厚重,无法随队出行而被丢弃掉了。
这件作品虽然小巧,但是制作却很精美的。线条流畅,刀法圆润,还留有打磨的痕迹。从造型上看,这是唐代风格的艺术品。唐承汉魏六朝之风流,又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艺术上讲究端庄秀美,这幅作品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另外,这件作品虽然是佛教艺术品,但是却没有明显的宗教特征,这是因为它诞生的时代,正处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中心阶段。当时的佛教艺术,尽管受到了印度和西域艺术的影响,但是却已经加入了更多汉地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