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创造了什么文字?
创造了汉字——这种既适合形象化表达,又适合抽象概念表达的图形文字。 最早的图形文字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夏商时期)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由繁复的线条构成,但还缺乏系统的字符和丰富的字形变化。到了商代,甲骨文问世,以象形字为主,已具有“六书”的意义,但也只限于记数、记名或通假;周代金文则进一步丰富了字的形体,但字形仍较繁杂;秦统一中国后小篆问世,字形更为整齐,但也限制了字形的变化;汉朝隶书法出现后,汉字进入了隶书时代,字形渐趋简化,为汉字的书写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提倡学习汉文化,也提倡采用汉人的文字写法,使汉字逐渐北方化;隋朝建立后,推行楷书,唐承其制,而宋朝时期的字体出现了“宋体字”,今天的印刷体和电脑字体皆源于此;元朝开始,由于契丹文和蒙古文的流行,汉文书写出现了南北两派,南派以江浙为中心,北派则以河北为中心。至明朝中后期,产生了今日通行的简体汉字。
总之,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经历了由繁至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与中华文明起源至现代文明的发展相一致。 另,现代汉语的字词除了单一个字作词语使用的名词外,其他均为合义词聚合,即多个义项归并到一个词中,这也很可能是从汉字一字多义的特性延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