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民币近年升值空间大?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同时停止法币发行。为稳定金融、防止通胀,央行开始集中统一管理全国外汇。 当时国内经济残破,物资匮乏,进口原材料和设备都需要用到美元。而出口商品以农渔副产品为主,美元结算在那时并不占优。所以为了便于开展国际贸易,减少货币兑换的繁琐,增加国家外汇收入,1950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管理条例》,允许并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并在资金账户上给予便利。但外贸经营需要外汇,而当时能获得的美元等外币非常有限。国家授权商业部门和银行共同管理经营,实行分配制。即由国家统一掌握外汇额度,由进出口贸易公司根据进出口情况提出用汇申请,经审核后统一支付给交易对象,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外汇留成”制度使得企业和居民个人获得的外汇额度大增。1973年至1979年间,外汇留成比例逐年提高,企业从原先的1%上升到8%,个人也从1%上升到5%。此后,外汇留成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到90年代中期,企业和个人获得的外汇比例已经上升至8%和10%。 随着外贸的发展,1980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开始使用特别提款权(SDR)。由于该种权利无实际价值,其初始分配中,我国共获得1.516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约5%。
进入90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国内物价不断上涨。为了让外贸企业享受更公正的价格体系,减少内外销产品价格“剪刀差”,1993年底,我国决定不再发放外汇配额,改为按照进出口实需原则自主灵活地使用外汇。这意味着外汇管制的进一步放松。 此后多年,外汇管理一直围绕“改革、开放”两大主题展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框架。
那么,在外汇放开的前几天,哪些人民币升值空间会比较大呢? 我想主要会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历史,一个则是未来:
一、历史 看历史上哪些汇率变化对现在的升值潜力作用较大。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建国初期的人民币贬值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发展计划失误,加上苏联撤资,我国财政面临巨大困难。为了发展经济,我国采取了“边战边谈”的策略,同时大量输出粮食和轻工业品,换取建设资金的“减让贸易”。但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海外市场萎缩,而且美国对我国的粮食援助也不复从前,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扩大再生产”的计划,财政对于市场的干预进一步加强。
当时国内物资极度匮乏,很多生活用品都需要从美国、英国等地进口。为了保证进口,同时也为了避免外币支出引起的通货膨胀,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55年成立。同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2.46亿元人民币。至此,人民币走上了持续贬值的道路。直到1976年才停止外汇管制。
从历史上看,人民币对美元曾长期贬值,只有1955-1976年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也就是说,在1976年前买入并且持有到现在的人民币,是有很大可能升值的。尤其是那些当时能够比较容易买到且价格便宜的人民币,现在都极具收藏价值,其中就包括第二套人民币中的所有纸币以及第四套人民币中的部分纸币。
二、未来 根据目前的汇率及走势来看,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全球贸易环境。近年来,美国频繁打“关税牌”,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作为全球进出口贸易大国,必然要进行反击。美国还利用美元地位,滥发货币,给世界各国带来贬值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平衡国际收支,维护本国货币信用,大多数国家不得不加大进口力度,减少外汇储备。而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出口竞争力。
所以虽然当前中美贸易战不断,但长期看,只要两国间的贸易往来依然存在,且美国不能过于过度滥用制裁手段,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保持相对坚挺;反之,如果美国过分压榨中国,将使本币继续承压。另外,日本作为另一个亚洲发达国家,也是贸易大国,其进出口贸易也值得持续关注,因为日美之间贸易关系复杂,且美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日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其走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非美货币的表现。 除了外贸环境之外,利率也是一个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利率水平与汇率成正比,即利率越高,汇率越低,反之为高利率买进他国债券而使汇率上升。
目前国内利率市场市场化还在一步步推进当中,预计会对汇率形成长远影响。今年初央行降准,释放流动性,也会通过供需关系影响汇率表现。 最后还有一个不可预测的因素,那就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往往会引起短期的汇率波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短期波动往往幅度都不小。例如此前英国公投脱欧,一度导致欧元/英镑暴跌;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特朗普胜选消息传出后,美元指数大涨,黄金大跌。这些都属于典型的政治事件引发的汇率波动。 但从中长期看,政治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