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国的货币是什么样的?

宫君宫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7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农本商末——因为明代中后期商业资本的活跃和地主的兼并使得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佣工或者无地少地农民;而清代则是商业资本萎缩、地主土地所有制空前强化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也体现了这两个特征,即白银与铜币并用,银贵铜贱。 但清朝的货币政策跟明朝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铜钱铸造上。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私铸大钱盛行,朝廷为了抑制钱庄和商人利用铸币权进行垄断性利润获取,采取一种“以银制钱”的政策——事实上就是将铸币权和银两的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由户部统一铸造洪武通宝(“洪武”是朱元璋年号)。尽管私铸大钱之风始终没有禁绝,但朝廷发行的洪武通宝样式多样、版别繁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比之下,乾隆以后的铜钱就单一了许多,除了每年根据税收情况适当铸造一些当十铜钱外,基本上没有新的式样出现。这是因为乾隆皇帝认为明代中后期的钱荒主要是由于民间私铸导致的,因此反对使用海外的铜矿,甚至将明代严禁私铸的成例都废除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晚期洋务运动中出现的“银元”,这些银元实际上是外国银币在我国的流通,具有明显的国际属性。但由于其正面一般有“香港”“澳门”“广东”“台湾”等字样,所以也可以看成是清廷允许这些地区自行发行货币的一种尝试。至于其背面,则大多是龙、狮、熊猫、狮子老虎等图案,代表着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雄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