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陶瓷有哪些?
在瓷器产生之前,先民使用的陶器种类很多。 商周时期出现了“泥质灰陶”,这种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800℃以上,有的达到1000℃左右,质地细腻坚硬、器形稳重,纹饰多以刻划方法制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瓷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高岭土”,它的颜色呈淡黄色或米色,烧成的瓷器洁白晶莹,胎体较薄,烧结温度高达1200℃,已经接近现代瓷器的烧结温度了;
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白瓷,不过此时的白瓷还带有“铅玻璃”的性质,胎骨中含有大量的铅,制成的瓷器有强烈的玻璃光泽;
东汉时期,四川地区开始烧制青瓷,用含铁量高的磁泥做成坯体,经过二次焙烧,成为黑色或深绿色的瓷胎,不过此时还没有成熟的釉料配方,釉层的颜色比较单调,多为青色;
到了隋唐时期,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制瓷工匠和技艺高超的制瓷艺人。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了丰富的瓷土矿,为青瓷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南方各地的瓷土矿则主要供应白瓷的生产。唐代的白瓷已经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瓷器的一般特征:白色胎体、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同时,由于唐朝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各地的技术交流频繁,所以这时期的白瓷无论在工艺还是造型上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覆烧法,这种方法减少了窑炉散热面积,提高了产量,同时又使得盘、碗等器的底部不再露胎。覆烧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降低对瓷土的消耗,因为一次可以成型烧制两批甚至更多数量的器形,这对于缺乏瓷土资源的宋朝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南宋时,江西景德镇因为瓷土资源紧缺几乎停产,福建的德化窑却因为利用了当地的优质瓷土资源而得以迅猛发展。
宋元以后,随着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地方,这里生产的瓷器逐渐成为一种标准来衡量其他地方的瓷器,于是各地纷纷效仿景德镇的工艺烧造瓷器,以至于“饶竹木纹者,直称景德镇式矣”(《浮梁县志》)。虽然后世对这一阶段的瓷器特点有着各种各样的记载,什么“明视宝光”、什么“胎质松软如水银”,但无一例外都是指景德镇以外地区的瓷器往往很难达到景德镇的烧制技术水平。其实这也是客观事实,毕竟技术是动态的,有前承后面必然有进步的空间。但是,如果单单从工艺技术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阶段的历史,却难免失之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