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上油会影响价值吗?
古币上的锈,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形成的氧化锈(生坑),这是一种天然的材质,由于保存得当而呈自然散落的分布状态,有些甚至还带有原铸造时使用的粘合剂。这种天然状态的氧化锈对铜币的收藏价值影响不大。 另一种是传世锈,指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铜钱经过漫长岁月的氧化的结果,这种风化后的产物在古钱币中的分量比例最大,因为年代越久越有价值。
还有一种就是近代的仿古制品中人为制造的锈蚀(做旧),通常有红色的朱砂锈、绿色的锈和黑色的漆样锈等几种。这种人工制作的“锈”一般较软,用手擦拭就会去除,而且留下的痕迹也是擦掉后显现出来的金属本色,与真钱的天然“锈”相比明显不同,用指甲就可以划出明显的区别。 对于某些特殊材质的纪念币,如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也会产生化学变化形成“包浆”,但这是“活”的,用手指轻揉即会变得光滑,水洗或手搓就能恢复原貌。而假的包浆往往比较硬,用水洗、手搓、布擦均不能使其恢复本来面貌。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做旧方法——药泡法,即用某些药物浸泡钱币,使其表面形成氧化膜而变色,然后晾干,再涂上一层蜡或者石油焦,使之为“锈”,以假乱真。这种方法做出来的伪钱非常逼真,很多新手甚至行家都辨别不出来,需要仔细观察,多比较才能识破。不过,这种“药水浸染”法的做旧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硬币的包浆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淡而薄的味道。就像是人做了美容一样,总归会有点不自然的。所以,遇到这种做旧的硬币只要多看几次,总能发现蛛丝马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