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有大正年硬币?
1936年至1945年间,日本帝国在侵华战争中使用了包括“中圆”、“边圆”等在内的数个不同版本的伪钞。这些伪钞上印有“大日本帝国银行发行”字样(或“大日本帝银発行”)以及帝王的肖像。 由于当时中国的法币、关金券等主流货币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严重贬值,因此这些伪钞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流通,以至于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试图收回这些伪钞时出现了严重的兑换困难。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大正年是日本宪政时期的一个年号,起止时间为1912年12月13日~1926年7月21日;所以,题主提到的应该不是民国时期的伪钞,而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发行的伪满货币。 下图是伪满“中圆”纸币,正面是溥仪的肖像——
当然,这种“中圆”钱并不受欢迎,因为它的价值比当时的中国法币还低(法币最初发行的面额为1元,而“中圆”只发行0.5元的面值)!伪满又发行了“小圆”纸钞,面值有1分和5分两种,才稍微改善了点“中圆”给人的负面印象——“小圆”后来甚至还漂洋过海到了台湾,作为台湾省高雄市公车系统使用的公交票券之一[1]而广受关注。
除了纸钞之外,伪满还发行过面值5分的铸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种硬币形式的伪钞。不过,由于这种硬币的材质为铜镍合金,故亦称“铜镍币” 至于为什么要发行这种铸币形式的钱币,据说是考虑到当时日军已经控制了东北的制铁所和沈阳中央造币厂,故而能够随意增发金属货币以替代原来法币的地位。但日军此举却导致了更恶劣的通胀,因为日本本身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二战时又大量从南洋征调锡、锑等原料用于铸币,导致日本的锡产量骤降,从而间接影响了中国和东南亚的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