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什么年代传到中国?
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海关的成立,大批外籍人员进入中国任职或居留,他们当中不少人学会了吹奏口琴并以此娱乐,于是口琴逐渐从国外传入国内。 最初进口的口琴以簧片口径为20孔的布鲁斯(Blues)口琴为主;
后来由于华语乐坛巨星王若琳演唱了《伊人》等歌曲,把口琴推至一个流行巅峰;
21世纪初,台湾艺人陶喆在专辑《69首老歌》中重新演绎了《梦醒时分》、《大海》等经典曲目,用口琴搭配现代音乐再次掀起口琴热。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正史”时期,还有许多无法考证的时间点能表明口琴已经被引入了中国。比如,清代作家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有铜板大鼓,其制如铜板……每行令一次,必唱一调……”其中的“铜板大鼓”很可能就是近代口语中的“铜板曲(牌)”,演奏时以击打节奏,伴奏歌曲,类似如今的排箫。再结合现有资料显示,清朝末期,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已经会吹奏口琴并经常举办音乐会,因此可以说口琴此时已传入我国。 另外,根据网友“老鱼的故事”在知乎上的回答,他曾在2006年至2018年间在云南省曲靖市一中就读,而他的父亲是上世纪70年代末来到曲靖任教的德国人,母亲是云南人,据他说“小时候家里有一架双孔口琴。这架口琴相当奇特,因为它有两排按键,每一排5个键,按第一排的时候,第二排的键自动落下并且不能恢复,反之亦然。这架口琴被我遗失了,但它是我童年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清末民初,口琴已经传入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注: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曲靖属云南东北部,并非曲靖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