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怎么鉴赏?
“书画鉴赏”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学术角度来讲,一般包括“绘画鉴赏”“书法鉴赏”“文献鉴赏”“文房器玩鉴赏”等几大分支,其中每一分支又包含若干具体项目。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比较大众化的“绘画鉴赏”。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创作者“有感而发”的结果——所谓“言为心声”、“画为心像”都是指这个意思。要想理解一件作品,就必须先理解创作它的原因(即创作动机)和过程(即创作方式)。
然而,很多初学者往往忽视这个问题,他们观看作品的时候常常只有一句简单的评价——“好!”“不好!”——至于为何好或不好,他们的看法往往很主观且缺乏依据。当然,如果你已经看过成千上万件作品、并且能够对不同风格的绘画做出清晰的分类描述了,那自然可以跳过这一步。但问题是绝大部分人都没到这个水平……在欣赏作品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它大致的创作背景。
一个作家创作某一作品时有其特定的创作动机,这种动机往往与作家的自身情况密切相关。同样,画家创作一幅作品时也会有相应的“自传式”解读。作为欣赏者,当你理解了作者创作时的心灵状态之后(不论这种理解是否准确),至少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比如,同样是山,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与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中,山的形态完全不一样吧?但是你能说其中一座不雄伟吗?再如,同一幅画上,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画上去,看起来也会很不一样吧?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上近处亭子那几棵树,离远看近看是不是感觉非常不一样呢?这些细节的差异,如果了解作者当时的状态,是不是一下就解释得通了?
除了创作动机外,作品的创作方式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同是文人画的山水,由于王蒙是和书法家一样用“毛笔”书写而成,所以他的山水画看上去就比较“刚劲有力”;而倪瓒则完全不同,他作画是“解索皴”,笔法松快随意,因此给人的感觉就特别“秀逸”。 同样的道理,当你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模式后,你甚至可以直接从作品中看出作者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及作者本人对于自己创作成功的满意度如何。
如果一幅画,你看了后面,再回顾一下前面,觉得整个画面协调统一、相得益彰,没有任何元素是多余的,哪怕这幅画里有无数复杂的人物景象,你也觉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那么恭喜你,这是幅好画作,起码它是作者满意的的作品。相反,如果你在看完了整幅作品后,头脑里却不断涌现出来这样的疑问:“这里为什么要这样画?那地方难道不可以那样画吗?”——即使作者确实是这样画的,也没有人可以否认你的感受。
因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真诚”,无论是作者还是欣赏者,只要做到“真心真意”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