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货币有哪些?

翟吉息翟吉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从最早的实物货币石币,到后来的贝壳币、布币等,再到后世出现的银锭、银元、钞票,可以说中国的货币形式经历了多次演变。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主要流通的都是实物货币,如贝币、刀币、布币等等,而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中的货币是贝币,当时各部落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普遍存在,贝币就是这种贸易中最常见的等价交换物,例如《尚书·顾命》有“贝三朋”的记载,说明西周晚期贝币作为货币的单位是“朋”,每朋十枚;春秋战国以后各地出现银矿,白银开始冶炼,成为重要的贵金属,并制作成银饼、银条等货币形态流通于市面。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货币制度沿袭前朝,仍以钱为主,汉文帝时曾采用“钱货并行制”,但并未完全取代实物货币,汉代铜铁器冶铸业发达,出现了“五铢钱”,规定一枚铜钱重五铢(合今0.5克),大小厚度均有标准;东汉时铸造“灵泉”、“宝货”等钱币,但后期货币制度混乱,私铸严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动荡不安,货币体系紊乱,出现了“钱重钱轻”的现象,晋武帝时的“大钱”后称“当千钱”实际是一枚铜钱外加三个锡钱(即后来的铁钱);东晋时又出现过“二赤脚钱”,用赤铁铸成。此时南方已有纸币“交子”出现。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代统一了货币制度,规定五文钱重一两,一千文重一斤,实行的是十五枚铜钱串成的“通宝”,而非西汉那种一钱或半两的名称。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制度,并在钱文上加注年号纪年,开创了“年号钱”的先河,此外唐高祖李渊还曾发行过“飞钱”,这算是现代银行汇票的雏形了。五代十国分裂纷争,制度混乱,除后梁、后唐曾仿效唐朝制度铸行过“通宝”外,其他几国多铸行“元宝”,如“天福元宝”、“广顺元宝”等等。

宋代至元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发展的重要一环,宋太祖建国初期就严禁民间私自炼铜煮铝,因此宋代虽屡遭金人入侵,国内战乱不已,但却能够保持货币制度的稳定,在晚唐五代十国以来“钱重钱轻”的情况得到扭转;北宋时正式废除唐代以来的“两权”,实行“三千文抵一文”,即一缗钱等于一百文,南宋时因战争原因导致物资匮乏,曾经发行过一种名为“会子”的纸币;元代纸币“中统钞”和“永乐钞”流行于世,但元代自灭之后两种纸币相继贬值,最后沦为废纸一张。

明代 明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宣布废钞,仅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四省少量铸钱,其余皆以物易物或以银代币,明中期后经济繁荣,商品流通量增加,铸钱数量也增多,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军力衰微,北方边境战事频繁,国库空虚,为弥补财政经费不足,明末崇祯皇帝不得不于京师设立内宫织染局,召募太监领匠开印造钱,史称“宫厂用钱”。

清代 清初沿袭明朝制度,至雍正年间采取“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等方法增加国库收入,同时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提高政府信誉,于雍正在位时开始铸行“宝银”、“通宝”,规定一千粒钢钱折银一钱,称为“千枚计值制”,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规定每文“通宝”价值相当于百粒钢钱,又称“百万枚计值制”。 至于晚清时期的货币形式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咸丰年间由于银根甚紧,户部奏请铸行“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当千”五种面值钱的“大钱”,俗称“咸丰大钱”。同治光绪年间又铸行“元宝”钱,也有铜元、银角子和银元等多种花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