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这个字叫什么动物?
这是个非常可爱漂亮的小鸟,学名叫翠鸟(Cyanocitta)。 属小型鸣禽,一般体长在25厘米左右,羽色鲜艳且极具特征——头、颈、背、胸及翅膀上有很多颜色各异的斑点,腹部及两胁白色。嘴细长而尖,基部宽,前端呈锥状。脚较短,趾上有锐利的钩状突起。 喜欢在水中觅食和栖息,但不喜欢游泳。以昆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种子。
在树上用嘴寻找食物时,一旦发现有“目标”,会迅速直冲下去,用尖利的嘴刺穿猎物的身体,然后整个身子往后仰,把食物拖到树叶间慢慢享用。有时也会突然从天空中向岸边猛冲过去,叼起在水面上的猎物,飞回树上。 除繁殖期外,大多成对或孤雌繁殖。春季开始筑巢产卵,每次产卵3~4个,卵白色,具红褐色斑点。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留巢约10天,由双亲哺育,近2个月后才能独立生活。寿命可达8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翠鸟的记载很多。《礼记·月令》中有“戴鵀(rén),仁鸟也……春分之日,戴胜屈足焉。”“戴鵀,一名戴鵀。”东汉经学家郑玄注云:“戴鵀,戴于头上,循垣蚓地而行。今人谓之戴鵀。”可见在汉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这种鸟头上的饰羽了。
唐·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广知》中也提到它:“翠鸟尾有翠丝,拂之应弦歌。”“翠丝”即指翠鸟的尾羽,可以随意张开闭合,像弦一样。宋代《尔雅翼·释鸟二》中则详细描述了它的体态:“翠鸟色如碧玉,文采鲜明,头有花纹,腹有斑纹,背有点,羽端有纹,四趾各有三钩。” 时至今日,生活在南方的朋友们依然可以在池塘边树木上见到它们的身影;而在北方,冬天则可以看到挂在枝头的越冬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