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能做翡翠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刚开始接触翡翠的时候也曾经疑惑过,现在做过一些研究,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一点,B 货、C 货填充的翡翠,其实质已然不同,不能算真正的翡翠了。而且目前也没有国家强制标准规定此类商品必须标注为“翡翠(处理)”或者是“翡翠(饰件)”。所以,如果商家没有特别说明的话,此类的 B 货 C 货翡翠,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玻璃了。当然,如果商家特别注明这是处理过的真翡翠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次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用酸洗的方法可以使玉料变成翡翠。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玉石的结构以及翡翠的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天然形成的玉料都是由硬玉岩或者软玉岩在地质作用中分离出来的。它们通常由无数微小的晶体组成,这些晶体的形态随着结晶学方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什么形态,这些晶体的连接方式都是重叠的(图 1a)。这种重叠的方式使得天然玉材料对于光的折射变化是不规则的,因此对光的表现就是毛糙的,看起来不是很明亮,也不怎么通透。 而经过化学处理的翡翠,即所谓的 B 货,是采用溶剂浸蚀的方法,使玉料内部的矿物晶体表面粗糙的表面逐渐变得光滑起来,同时溶解掉其中的绿色(如果有的话),再填充入有机胶等材料,制成近乎透明的“翡翠”宝石(图 1b)。由于内部结构的改变,这种 “翡 翠”对光的表现就是十分透明、光泽很好,但是缺点就是过于均匀,好像人工加工的味道很重。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如果直接买这样的 B 货翡翠,不是已经可以以假乱真了吗?为何还要费工夫去染绿增色呢?实际上,因为天然玉料表面的毛糙感是会留下痕迹的,只要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到的;另外,天然玉料的结构是有色的,也就是说,即使本身是绿色的玉料,也是会有浅黄色的颜色的,这也是人工处理所不能完全掩盖的。当然,如果你不是行家,一般也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因而 B 货就完全可以冒充翡翠了。
但是如果把 B 货放到显微镜下的时候,其内部的差异还是很大,跟天然的翡翠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比如,未处理的玉料或 B 货往往会含有较多的杂质矿物(图 2),并且常见纤维状的白云石晶体(图 3)。如果没有经过严格处理的 B 货还会保留有玉料的纹理(图 4)。虽然这些特征都不足以准确判断一块饰品是否为 B 货,但它们都可以作为鉴定 B 货的证据。
我们还可以通过仪器来检测。因为经化学溶液浸泡的 B 货会带有不同的颜色谱,通过光谱仪就可以测出来。比较简单的是,准备一张白纸,把需要鉴定的首饰放在白纸上,再在正面覆盖上一片玻璃,用紫外线荧光灯照射,如果发现有蓝色或者紫色的亮光,那就可能是经过处理的 B 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