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怎么加工的?
翡翠,又称作玉琅玕和翠玉、缅甸玉等。 我国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之一,自明代中叶开始开采玉石,至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四川等地。其中以产自云南江川县的“澄波绿”和保山腾冲的“老坑玻璃种”为最佳。 翡翠原石大多产于缅甸境内。缅甸北部与我国西藏广西接壤,南部濒临安达曼海,地形南北狭长,多山地高原。由于气候潮湿,降雨量大,所以矿床大都处于湿热环境之中,形成了特殊的化学风化作用条件以及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因而使翡翠的品质产生了较大的区别。 按照地质学分析原理,翡翠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高硬的玉质矿物组成;良好的韧性;足够的时间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宝石级翡翠原料或成品。 在自然界中翡翠的原石,一般是由硬玉岩和翡翠砾石两部分组成,而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经过水流冲刷而成的翡翠砾石。这种砾石的质地疏松多孔,呈灰白色到褐黄色,大小不一,大的可重达几十吨,小的只有几公斤甚至更小。而翡翠则是在这些砾石中含有。在缅甸翡翠矿区,人们习惯把无色的硬玉岩称作“石头”;而有色的硬玉岩才称为“翡翠”。但无论是石头还是翡翠,它们的结构都极为紧密,密度较高,硬度也很大(6.5一7),具有典型的脆性破裂特点。
通常人们将翡翠分为A货B货C货三类: A货——天然翡翠,即未经任何人工化学处理的天然品 B货——天然翡翠,经用强酸浸泡冲洗再填充树脂处理过的产品 C货——人工染色的翡翠,即经染色剂处理的劣质翡翠产品 从工艺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翡翠饰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翡翠首饰,另一类是以人工处理手段改变翡翠原有品质而形成的仿天然翡翠首饰。 所谓天然翡翠是指在天然翡翠原石或翡翠毛料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雕刻工具及抛光方法,根据设计图纸将其加工成型的纯天然的翡翠制品。这类产品表面光滑晶莹,色泽自然且层次分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社会收藏价值,属于高档次的翡翠商品。 但由于天然的翡翠原石的块度较小,质地也较差,因此为了适应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一些商家就对翡翠进行了二次加工。比如使用胶来填平原来的裂隙,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或者对颜色不够鲜艳的部分进行染色,使其更加美观。这样的产品称之为B货或C货。尽管从外观上看它们很漂亮,但其本质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然制品了,其经济价值和保值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在选购翡翠时一定要仔细鉴别,切勿被商家以次充好,蒙骗钱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