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何而来?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见下图): 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汇并逐渐积累成文字体系后,他们很自然就会使用这些符号来记录语言、交流思想。
据考古发现,我国古代文字主要可分三大类九小类,其中甲骨文属于一类中的三小类之金文大篆,而商末周初的金文是大篆中的典型代表,它既保持了原始文字形态又已具备了成熟文字的基本特征:线条圆转,笔画匀净;字形结构由繁至简,向定型化方向发展等。这种具有丰富形象性、高度概括性的象形文字一经发明,就为后世艺术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割据,互不往来,各国文字因地域不同、长期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数百种字体,且大小不一、长短不齐、肥瘦悬殊、笔势各异、书体纷乱。在这种情况下,秦统一了天下,为了便于全国的政令传达和公文处理以及文化交流与联系,秦始皇下令在统一六国后的基础之上,以秦国文字(亦称秦篆)为基础来推行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大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小篆”。 小篆的出现使汉字形体趋于整齐划一,大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小篆笔画比较繁杂,书写起来不够便利。到西汉后期,汉王朝中央政府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便组织了一批官员和学者对秦篆进行改进和修正,他们删掉了一些杂笔,简化了一些笔画,使字体结构上更加匀称美观,从而使汉字变得更加易读易写。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汉隶”。
隶书盛行于汉代,因其字形多取横势,且字形多呈宽扁,故有“汉隶三分斜,字形多扁平”之说。东汉时期,隶书进一步向楷、行、草诸体演变。其中,汉魏时期的楷书也称真书或今文字,其点画平正挺拔,横竖笔画分明,字形方正严整,结体严谨,笔力内敛蕴涵,风格端庄雄浑,气度肃穆庄严,被公认为“最得笔法”,是最规范、最成熟的汉字书写形式。同时,由于汉字本身所具备的线条化特点及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使得人们在临习、欣赏、创作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聚,更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