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觚是怎么制作的?
花觚的基本器形源于青铜器,流行于康雍乾三朝,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清末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花觚器形,古朴敦厚,庄重大方,被清代康乾时期的帝王所青睐,用作陈设之器,也可用作插花陈设之用。
花觚的制作方法,一般采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在陶瓷成型工艺中,其制作工艺难度,属于较高较难的坯型,拉坯成型的花觚,属于大型陶瓷陈设器,成型的器形,一般为仿古铜器造型。也有少数采用注浆成型的方法制作。
花觚的制作方法,在成型之后,坯胎半干之时,一般还要采用雕塑工艺堆塑图案纹饰,一般用于仿清三代瓷的花觚器物上。堆塑完成后还要采用红彩刻线,再在空隙处施蓝彩,形成典型的轧道工艺风格装饰,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工艺,使之华丽精美。
有的花觚还会在器物腹部镂雕几何图案,用于装饰美化器物,镂雕装饰,同样需要半干的坯体进行,完成后也要在镂雕的内壁均匀的施一层釉汁,防止烧成时出现粘连。
青花釉里红花觚在成型后,还需要在器物上用钴料和铜红料进行绘画装饰,然后才能进入施釉工序。
花觚一般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即素烧一次再施釉一次,器物上的红釉、蓝釉、黄釉、绿釉等也都要在素烧之后进行釉烧而成。也有少量的红釉、绿釉花觚采用一次烧成的方法。由于花觚属于大型陶瓷陈设器,因此在施釉时一般采用荡釉的施釉方法,使花觚的釉面更均匀和丰满。由于釉彩装饰的花觚在施釉时,釉汁难免滴在器物的底部,因此,在烧成出窑之后,还需要对花觚底部进行打磨,使底部呈现干净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