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到成功是徐悲鸿的作品吗?
现代画家徐悲鸿创作的《马到的成功》,是徐悲鸿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题材,也是其笔下成就最高的领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画了大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奔马,以其刚劲有力为时代而歌。他笔下的马,不论行、跑、立、卧,都赋予其生命运动之感,形神兼备,逸气风发。其奔马图,纵横上下,笔墨淋漓,笔法驰骤,气势酣畅,笔简意深,一气呵成。
徐悲鸿在画马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他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早年师从王梦白先生学习画马,留学法国时又对各类动物进行过专门研习,特别是对马做了大量的素描与速写练习,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他不仅仔细观察马的局部和整体,而且多次到万牲园和农场对活动的马进行了大量速写。他对马的精神充满赞慕之情,曾说“一曰勤劳,二曰勇往直前,不畏艰苦而有毅力”。
《奔马图》是徐悲鸿1941年所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并以艺术为救国的武器,以卖画所得和政府资助款项,前往东南亚各国举行画展,宣传抗战,募集救济金和购买飞机,抗击日寇,以表达他对祖国的挚爱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气节。徐悲鸿在东南亚居留期间,曾多次在新加坡、吉隆坡、爪哇、巴达维亚、香港等地举行画展,举办义卖捐献祖国抗日经费,受到侨胞热烈欢迎,并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坛第一人”和“中国最有名的现代画家”。《奔马图》就是这一时期的力作,曾参加印度加尔各答胜利画展,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幅《奔马图》是徐悲鸿所有以马为主体的绘画作品中篇幅最大,也是最为壮阔的一幅。画面上马的骨骼很强劲,肌肉很饱满,马鬃飞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驰骋,充满勃发的力量。它既不同于其早期作品中以表现马的孤傲与沉静为特征,也不同于20世纪40年代初作品中以表现瘦削的马在嘶风疾驰中所焕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精神,而是以“蹄如猛风”的强劲方式,尽情地表达了中国必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胜利。
此画采用写实手法,以阔大挺健的笔触,浓淡干湿的墨色,勾勒出马的结构与轮廓;以细浑奔放的线条,流畅遒劲地勾描出马的鬃毛、肌肉和马尾的动感;以逆顺顿挫的笔锋,粗细随变的笔道,刻画出骨骼、蹄足和头面的肌肉与关节。笔墨浑厚,酣畅豪迈。画面上方以阔大的笔触和浓烈的墨色勾写奔马,马首、四足与马躯、马尾、马鬃构成三组相互呼应的空间,使三者既彼此勾连一体,又形成相互错落对比,造成了马飞奔向前的动感和节奏韵律。奔马的鬃发被劲风吹拂,散于脑后,显得奔放豪迈;尾上翘,四足腾空,以势造情,造成气壮山河的宏大场景,给人们以惊心动魄之感和奋发进取的激励,以此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英勇抗争和奋发向上、英雄必胜的无畏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