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行距是什么?
行距,即每行之间的距离,根据章法的需要,有宽行、窄行之分。行距的疏密不仅影响着整体的章法风格,而且影响着字的形状构成和通篇的气势。正如清代蒋和所说的:“字与字,相靠则粘,相离则背。”(《蒋和书法》)相靠(行距窄)则密,相离(行距宽)则疏,这在对联和横幅中尤为重要。有的作品行距宽于字距(如王世镗的对联作品),有的行距等于字距(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有的行距小于字距(如徐渭的横幅作品)。
根据字的重心、字势以及笔画的多寡和关系,每行字的重心有时会形成高低的变化,从而形成宽行和窄行。有的作品通过宽窄行的交替使用,形成参差错落的艺术效果,如王世镗的对联。行距一般保持宽窄一致,若出现变化,一般出现于作品的中部,形成中宽、上部和下部窄的形式,这种章法往往具有稳定感,如伊秉绶隶书中堂作品《高风》。行距的变化除了形成于字的重心和字势的高低之外,还应与字的大小变化(即字距的变化)、墨色变化以及字本身笔画和结构的风格特征相谐调,这样才能形成有机变化的整体。如王铎的行草条幅作品,由于字形大小变化大,笔画多的字笔墨厚重,加上结字奇险纵横,使得各字之间的笔势牵引十分频繁和自由,行距较宽,但笔势往往使上下相连的字形成字群,这种字群打破了宽行的空白感,形成一种飞动的气势。
行列关系不仅表现在字距和行距的关系上,而且也应考虑到它们与作品内容文义的联系。在一般的行距和字距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到按意义群来加强字距或者行距的变化。如刘炳森的隶书中堂作品《观瀑》,一般字距较紧,行距较宽,但在一行中“观”的“又”和“瀑”的“氵”偏旁拉长,由于内容文义的关系,也形成了意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