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小篆作品参展?
在书法作品展览中,由于种种原因,小篆作品历来都是配角。但作为书法艺术形式之一,小篆是有许多长处的,如古奥、典雅、肃穆、宁静、庄重、浑穆、雍容、超逸的艺术效果,如金石气、苍茫、厚重、拙趣的审美追求,都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探索。所以,近年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篆书法作品在各种展览中多了起来。如中国书协今年举办的“走进青海”和“走进海南”等展览,入选的小篆作品都有所增加。因此,参展小篆作品,有如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作品的格调 要使小篆富有生气,富有活力,富有新意,这就要从篆字本身和线条两个层面去努力。从字法上看,小篆字法严整统一,规范严谨,其水平和垂直笔画都是圆笔中锋行笔,线条无方笔,无明显的提按起伏变化。然而小篆字法和线条,也有方笔、有提按、有变化的大家之作传世,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些大家和金石碑刻中挖掘和借鉴小篆用笔用字的方法。清人黄宾虹论述用笔时提出“平、留、圆、重、变”五字法,可以作为小篆用笔的要求,即线条圆润,力度充足,涩势求厚,中锋用笔。线条的厚重感是靠笔墨的浓淡、枯湿、刚柔等来体现的,这样写出来的小篆就会平正中见矫健,柔细中显质朴,方正中有苍茫,就会有力量,有生气,有金石气。
作品的形式 在整体形式上要讲究大气,可以写丈二匹、八尺对开立幅等大幅作品。大气势、大字径的作品,容易把小篆字体结构和线条的疏密变化及气势发挥出来,而不易流于纤弱;小幅的作品,字径要稍大一点,字数少一点,多字数的多行式,易小而无力。在单幅作品的局部形式方面,要着重字法和线条的疏密、轻重、大小、正斜、方圆、长短的对比变化。小篆字形结构的疏密、线条的轻重变化要与字径的大小、字距疏密相协调。
在一幅作品中,既要保持小篆的规律性,又要善于运用字法和线形的变化,使每行之间或行与落款之间形成对比,如密行对疏款,重行对轻款,大行对小款,方行对圆款等;在每行之内也应有疏密变化和轻重变化,行内的字不能写得太满密而失于透气,也不能太疏朗而流于轻飘。
在章法的行气上,篆书多取纵有行横无列的行距与字距相近的样式,以减少行与行之间的反差,使字与字、行与行在变化上保持相对协调,取得匀称的效果。
小篆线条的质感,可通过落款来衬托。小篆作品行款的字径和行距要稍大一些,字距要稍密。这样既与正文形成反差,也有利于小篆整体效果的取得。落款字径要小一些,用朱文和刻印落款为好。用墨笔落款最好用行书或行草,不能用篆书或楷书,以免与正文笔法、字法雷同,以使小篆更有对比感。
作品的制作 用宣纸(白色生宣加浆皮或半生熟皮纹稍粗的宣纸制作效果极佳)。中堂或条幅作品,书写完毕,待墨色干透,再用湿毛巾逐行擦去字上的浮墨,注意毛巾不要过湿,从上向下擦,以略去浮墨为度。因小篆笔画线条均匀,字形端庄方正,通过擦去浮墨,减弱了小篆的光洁划一,增加了小篆的苍茫感。有些作品可用淡墨、中墨或浓墨反复叠写,写二到三次为宜。在字法和线条上可以运用枯湿、枯润、干湿等方法,使字法和线条有一种生拙之气。也可在字法和线条上运用涩笔、迟笔和篆隶等笔法,在落款时用笔要较燥,这样可以增加字法和线质的沧桑感,并可减弱小篆平正划一的刻板感。
小篆作品经制作后的特殊笔墨效果,增强了金石趣、古趣、拙趣的感受。小篆作品的制作方法,同样可运用到隶书和楷书,特别是魏碑体的创作上,通过制作,减弱字的匀称、划一感,增加生拙味和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