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那几种金币?
银两是明清时期普遍流通的货币,但中国从来也并未正式以银两为铸币。清朝沿袭明朝制度,以白银为币值计算单位,以铜钱为日常流通货币。银两有一定的成色,10钱为1两。银两与制钱的比价,由市场按实际银两成色自行决定。从清初到清末,各地银价一直不停地在波动,1两白银折合制钱从300文至1600文不等。铜钱以通宝或重宝为货币单位,每枚钱的重量、成色与币值在各地也不尽相同。银、钱比价的差异及币值的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雍正时期,仿照明代“十通宝”、“宝钞”及明代地方政府铸造银币的做法,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在北京、西安、太原等地设钱局,实行清政府铸币政策。铜钱一律改为每枚重一钱,每枚值制钱1文,以每1000文为1枚,每枚重10斤,以1000文为1吊。从此固定了铜钱的形状、重量、币值及其换算关系,清政府统一了铸币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银钱之间的折数差异越来越大。乾隆时期,在商品交易中为避免计价烦琐和少付制钱,于是出现了银钱(铅钱)私铸。嘉庆年间,铸行银钱比价已达5:1。这种银钱有明确的币值。清政府遂在道光(1821~1850年)以后,正式开始铸造、发行银钱(也称铅钱、制钱),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铅的价钱比铜低,铸造银钱有利可图。于是,铸行银钱愈多愈滥,从光绪年间起开始掺入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银钱改由户部统铸发行,限制铸行额,全国限额为22万枚,每枚8两,1两值制钱500文。银钱在北洋政府时期仍在使用。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铸银币之风渐兴,各省均自行铸造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粤海关贸易收支银两出入不等,而西方贸易银币流行之广,遂在两广铸银币,并报请光绪帝批准仿照“海关”银币式的“寿”字银币及“广”字银币,银币重7钱2分,分1元和5角两种,有银币、铜币两制。次年(1890年)两广总督又铸“光绪元宝”、“普制库平七钱二分重银币”,这是我国第一套现代金属币。此后,清政府于1894年在天津设北洋造币厂,在湖北、江苏、云南、四川等地设银币铸造分厂,并颁发银币章程,命各省仿铸银币,规定银币单位为圆,每圆重7钱2分。从此,银圆开始逐步取代银两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1910年清政府统一币制,铸造“大清银币”,从此结束了各省自铸银币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