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用带钩吗?
“带钩”也叫“犀毗”、“觿”,起源于北方民族,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汉代,后成为贵族或士大夫服饰的一种装饰品,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用金属丝或骨头做成,形状不像现代人带的“皮带”或裤带,而像古时骑士用的剑佩。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战国带钩的造型极为丰富,有曲似琵琶的琵琶形、有圆首、方首,还有椭圆形首。战国带钩的长度长短不一,最长的带钩长41厘米,短的有5厘米。
战国时期北方燕国带钩较多,南方六国带钩比较少,到了三国时期,带钩在北方的墓葬中没有发现。
带钩使用的时间也很长,一直用到了南朝,唐代以后带钩就不常见了,但宋代还偶尔有用。到清代,宫廷中把“带扣”放在袖口上,用扣子来扣上,而老百姓则用裤带,所以清代宫廷不用带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