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张什么士?
“张是什么”这个提法有些问题,应该是“张怀什么”或者“张怀志什么”——因为他确实叫张怀志。 关于这位先生,网络上基本没什么资料,我根据有限的史料拼凑了一下他的生平—— 约1874年出生,1954年去世(60岁)。字书轩、号梦庵,山西洪洞人。
1898年中进士。清光绪年间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等职。民国时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 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与吴玉秋、胡小石并称“南胡北张”(或称“西张”)。其书法取法颜真卿、柳公权,以楷书见长;行书宗王羲之、王献之,飘逸灵动;隶书学东汉《礼器碑》和《曹全碑》等。
他在北京时有“京师王羲之”“北平王羲之”的别名。到了台湾后,因为其书法在台湾影响巨大,因此有“台湾王羲之”之称。 其实这“台湾王羲之”五字一分开来,每个词都代表了他书法上的一个巅峰。“台”——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近现代书法大展”中,他的作品是唯一的代表“现代”的“当代书家”; “湾”——他九十多岁在台湾的书法讲座上,李敖等知名文人学者均到场聆听;
而“王”和“之”更不必说。关于他这个称号的由来和具体的故事,可以参看朱文顺先生的《张大千如何成为「台湾王羲之」的》一文。 至于为什么称他为“台湾王羲之”而不是“大陆王羲之”,我想应该是因为他在台湾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另外说到他的书法,还想多说两句。 张怀志的楷书和行草很好认,可是他的隶书却经常被误认为是刘炳森所书。比如2009年北京拍卖会上拍过一幅他的隶书扇面,上面题跋“辛巳(2001年)重阳后八日书于北京”,落款为“炳森”(上图)。 而实际上这幅作品的书写时间应当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即2007年至2008 年之间。因为这段时间他在台北参加完书画展览会后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回忆往事,提到自己“去年(2007年)曾应‘中华世纪坛’之邀前往北京展览作品”。
而他在这一次的展览会上展出的作品中就有这幅隶书中堂(下图)。
所以可以断定这幅作品应该是他九十岁以后所作。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出自秦诏版字体,而张怀志的隶书则受秦汉简牍的影响,二者风格相差甚远,但是都有浓郁的古文字韵味。如果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张怀志的隶书比刘炳森的隶书更多一丝线条中的金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