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早还是十年早?
大家都知道一把著名的德国造魏森哈赫式步枪。1871年11月19日普鲁士军队在同法国法国军队的一次战斗中使用了这种步枪,因法国士兵不识这种新式武器,误以为这是一种新式手枪而遭到严重损失。这种步枪从此声名远扬,被其他国家军队所仿造。此号又被称为“毛瑟枪”、“马坡儿”、“二一撇儿”,曾广泛装备中华民国军队,北伐战争中蒋桂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城抗战、八年全面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乃至1949年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些部队亦曾使用过。
提到此枪有人可能还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聂耳。1933年,他不顾家庭制止,毅然决定东渡日本,寻求进步音乐之路。聂耳在日本为了谋生,曾在一家电铲工厂做工。每到晚上,当他感到茫然的时候,便去街头公园拉呱儿(小提琴),以此发泄心中的牢骚。后来他到一家酒窖当送酒工,在寂寞中拉小提琴以自娱,却想不到此举引起了争执,最终被解雇。在这失业的艰难时期,他偷偷地背着家人卖过艺、拉过胡琴,也鼓吹过卖过唱。1935年7月,他在日本与中国音乐家任光合作,任音乐设计,完成了第一部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为主题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歌词为:
芦沟晓月,北平春色,渔竿垂柳长桥上,桥下渔翁问岸上。啊,你往那里去?我往渔舟里。你是为生活?我是为夕阳。啊,生活!啊,夕阳!
任光请到了聂耳为《渔光曲》配乐,这是一盘寄情于景的唱片,唱片中的《卖杂货》和《银匠风波》是采用日本曲子《悲叹》和《花之节》修改而成的。音乐朴实、流畅,在表现上达到了真实、鲜明、生动的程度,令人听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市民形象。而聂耳亦通过此片反映了当时日本工人的悲惨生活。后来,由于日方要求,此曲未在日本以原名为《渔光曲》公映,而是改称为《渔翁》。
今天,看到一张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的五元钱币,发现上面的“民”字少一横,而“年”字多一横,跟十年(1924年)的五元金币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么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来说一下: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的五元钱币,此为国民政府于1914年(丙辰年)开始通行的一种银本位币。正面中央为旗栏,上书“中华民国三年”,下书“价值伍圆”;背面为稻穗组成的菊坛,周圈书“中圆”、“嘉禾”、“二十花圈”等。当时为了对抗国内盗匪,同时防止流失造成的国内经济危机,同时缓解国内社会矛盾,增强人民日常消费;国民政府便铸造了这种钱币。在钱币的背面印有“中华民国三年”的字样,以纪念这一年。
可是,到了1935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收回银本位,规定以法币替换银元。同时严禁黄金及银元出境,所有外币皆须呈经中央银行核定背书,方准外出。此后,人民币取代了法币成为中国的法定纸币。
再说中华民国十年(1924年)的五元金币,正面为袁大帝画像,上下书“中华国民”、“民国十年”;背面中间为袁大头画像,上面书“中华民国”、“五元金币”、“厂字十二号码”,周围环嘉禾纹。因其铸成于民国十年,可以纪念此年。
后来国民政府虽然也曾铸造过金币,但上都不铸年份,如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金币,正面为孙中山画像,背面为古剑夹银锤,上下为“中华民国”、“十八年”,左右为“五元金质银元”、“半元包邮”。再如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面为蒋介石画像,背面为古剑锤钩,上下有“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初版”、“二十八年再版”,左右有“十元金质银元”、“厂字十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