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铜印多少?

通昭莉通昭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常说的“印章”一般特指石印,在明代万历以后,由于篆刻艺术的发展和盛行,“印章”几乎成了刻在石质材料上印状的图章的代名词了。那在清代以前,一般的印章都是铜质的,所以我就给大家聊聊清代以前的铜印。

一、先秦时代的铜印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是诞生于舜帝时期的“舜陶氏”印章。这方素然无华的椭圆形封泥印有“舜陶氏”三个字,其右上方有一个竖行阴书“印”字。这方封泥出自浙江上虞王村越王冢。从此,舜陶氏开启了用人名作封泥印的时代,这可以说是早期的铜印了吧。相传,舜禅让帝位给大禹后,自己携妻携子、携琴携鹤,在山林之中自乐而亡。因其子文思居住在当地,墓地就被称为“越王冢”。相传越王囊渊在时,为越王之太子,从师于有若,学以仁义。师事赤公,习帝王之道,得其精髓。囊渊即位,大治,传十世而遂亡。越王冢当地民众为了纪念他,称其为“越王埋剑处”。而“陶”就是制作器物的意思,“舜陶氏”的这只封泥,应该是用于封缄包裹的容器,因当时还没有瓷器,几乎所有的工艺品都是陶制的。

到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废封建立郡县。所以,从秦始皇帝政时起,官方的文牍、符牒、命令、诏书等就不须要再加盖印章了。但这种制度仅仅延续了数月,秦始皇仍以原六国印章仍旧使用,但因害怕民间藏匿古印章而犯上作乱,遂下令予以毁弃。汉代沿用秦制,也废止了封侯制和私玺。同时规定,只有朝廷才能使用印玺,否则就是犯罪。但皇帝要彰显宠信,还是会不时地赐予有功之臣御宝,所以,这类玺印并非官方通行玺,依然为私印。

二、汉晋时期的铜印

到汉兴,对印信的使用作了规定,即只有封侯、将军、相国和校尉才可佩带官印。官府往来公牍,不得由私印代替官印。

如:“惟沙(即今山西砂粮县)之侯汉将军领长史”刘梁私章。这是古代使用较多的一种私印。汉代又称“宰”,魏以后又称“信”。

又如:“魏傅机郎中臣富侯婴”,这是专用于臣职之下的中级官吏的私印。

又如:“黄氏文公长寿”,这是东汉末年蔡邕所封的私印。

到晋时,私印的使用基本与官印无异,有的铭刻词句,以表达志趣、品格;有的以古图书印文为印文;还有一些由姓名及吉祥字的隐喻语组成;也有的以纪年自印。

三、唐代的铜印

到了唐代,私印多带有 “之宝”、“之印”、“某印” 等词句。如:“太傅徐氏”、“大邦彦赵”、“维新御史”、“季子刘渊”、“长安方郁”、“江南黄巢”、“放荡不拘杜康”等。

私印不仅成为身份的象征,并且还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如宋代朱翼刻印的艺术风格,表现为:刀法疏落简劲,随意纵横,自然流畅,冲淡清丽。

四、清代的铜印

因为清代的皇帝对满、蒙、汉、回、维等族都有很大的尊重,满人在清代被看作最靠得住的政权支柱,蒙、回、维等族则稳据边疆,世代守护着清王朝的疆域。所以,乾隆(1736-1796)时曾下过一道上谕,禁止民间刻印防民刻藏、禁印卷册等。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篆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名家名作纷纷问世,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刻印名家,形成了一大批刻印作品。这种时期出现的铜印:印文风格大体经历了由纤弱媚巧到浑朴健朗的历程,而刀法也逐渐由流畅变端凝,再转为流畅。总的看来,此期艺术风格更多的是趋同,精品较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