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千古印章是民国谁的?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清王朝正式退位,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自此之后,中国人开始自称”中国人”、“我国人”。国人习惯对故国故土的怀念和表达,在“祖国”、“故乡”等词汇前面加上地点或时间限定,形成“台湾祖国”、“圆明园故国”、“九一八记事”等词语。对故土的思念逐渐从国家、政治等大范围话题向民间风俗、地理特征、历史名人、物产风土等“微生活”细节延展。
“蜀酒浓无泮,吴鱼鲜味多。此心安处是吾乡,沧海变桑田时,万里家山怎奈何?”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长相思》,抒发的是怀乡思乡之情。
1929年,江苏镇江茅山上的玉阳观宫楣上,刻着一副长达130字的题刻《登华山赋》,作者郑孝胥,文中“楚幽怜此,黄鹄举兮。西极临限,壮图云逝。寸心千古,感物牵绪。归兮不归,魂依故土。”等句,表示对家乡的思念。
1936年,中国第一家电影明星诊所——丁荫梧医所,开业典礼在即。著名影星胡蝶、阮玲玉、陈莲莲、方丽莲、严工上、高占非及影伶周吟香等,聚集一堂,并邀请来丁荫梧先生,在门前合影一张,留下“此地留痕”印迹。
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对日战俘处理告全国国民书》,接受日本战犯,并将他们移交给东北解放区。在从日本东京羽田机场乘军机返回沈阳途中,随军记者曹聚仁在《华东纪录》中,以“回视我三十年来的历史,把日本占领下中国的情形,仔细回想一下 ,便知道这归还日俘的行动,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件。回视五十年来的积恨,又复感到眼前这一举动,是多么大的慰藉与纾解。‘三十六年苦,今日尽消除。’我想作出一联,写在这日军全部解归的中途——上海。‘从此寸心宽,人间无地不神仙。’”以此咏志。
1946年5月,在台湾省高雄县的凤山军用机场,随军记者阮尔雯在《东南日报》发表《台湾回归日记》,记有“当飞机由台北机场起飞时,机上人员情绪都非常镇定。过了约莫一小时,机师在驾驶舱门内高声宣布,‘台湾已经收复了,我们马上可以看见台北市的建筑了!’当时,一阵狂喜的呼声,响遍全机。坐在我旁边的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新闻室主任邓志恺,更兴奋得满脸红光,不停的高呼‘蒋总裁万岁!三年以后,回到台北机场,再飞内地,沿途所见,台湾人民对于我们的归来,显然倍感亲切,以鞭炮、鲜花和旗帜来欢迎我们。这三天来,我始终无法捉摸,如果以三个月来的感情来衡量,到底哪一种反应更为动人且合理?”。台湾重返祖国怀抱,自此开始。
1953年10月16日,文化部艺术处处长田汉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石涛百旦一岁》,引其《木石缘》句“花开花落两由之,此是何年此是何季,独坐空林人不到,闲闻鸟叫花香里。”,抒写思念故乡故土之情。
1954年3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记者杨承辉采写的长篇通讯《我在天安门广场》,记有“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的工人、农民和市民就带着铺盖,住在广场的四周。他们在这里工作、学习、娱乐——每天在这里度过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在五一或十一节日晚上,广场上还举行音乐焰火晚会,广场四周围得团团转,有的人还不时地向天空放射烟花,广场上爆发出欢乐的笑声和欢呼声。许多人在节日的晚上没有回家的人就在广场上宿下。有个农民说得有趣:“此心安处是吾乡,哪里都是我的祖国。”
1956年3月27日,南京军区守备师战士、共青团员潘景义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永远保卫解放岛,不守寸土,不让岛上的居民遭受侵略者的威胁。1957年12月15日,北京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关于接收潘景义复员到南京市分配工作问题的决定。会上,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指出:“潘景义同志这个信,写的很有气魄,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谭震林说:“如果潘景义同志回南京,我们在南京就要好好准备一份大礼。”
1962年9月5日,叶剑英在《人民文学》杂志创刊三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对包括诗人柳亚子在内的“人民的文人”给予热情赞扬。其中称赞诗人郭沫若“他是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有广泛的国内外的影响”,并引叙其诗句“人间岂有神仙境,此是仙宫第几层”。又赞叹诗人老境“老景情怀更畅昂”和“一寸江山心始安”等句,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祖国统一和思念故乡情怀。后来,叶剑英还将上述讲话整理稿赠予柳亚子,柳亚子谨启称谢。
1965年10月,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在国外访问归来,接受台湾名记者范伊默采访时说:“我曾一再强调,我不愿意在台接受任何荣誉,更不愿见台中市的任何名胜,因为那是真正的故土,我不敢轻易仰视。”并称“国魂就是乡土情,祖国就是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不是哪个政权的概念。中国人在哪都一样。”
1979年3月9日,台湾艺人王湘琴以“湘琴”笔名,在《中央日报》发表《还我河山》,其诗句“何日缚怒鲸,还我河山碧”和“寸寸寸寸心,系日死生魄”,表达思念故土的深切之情。
1980年3月8日,台湾女作家余纪在《中华日报》发表《想回故乡看春天》,其诗句“魂梦归何处,春到满故乡”,倾诉思念故土之情。
寸心千古:1986年6月21日,以海外艺术家身份访问新加坡的李翰祥在《星洲日报》发表《还我河山忆旧游》,其诗句“寸心千古系,谁赋北归鸿”和“君为沧海波,我为故乡梦”,抒发思念故土之情。
2004年7月8日,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镛在《联合报》发表《何日重返大陆》,其诗句“寸土千金谁肯让?牵肠挂肚是家山。”表达归乡思念之情。并将自己珍藏45年的《还我河山》画卷奉送画主叶浅予。
2006年3月23日,台湾诗人陈定仁在《旺报》发表《还我河山》,其诗句“问君何事魂不断,系日还须寸心结”和“一寸河山一寸血,千秋功业万古人”,表达思念故土故国之情。
2006年3月23日,台湾诗人吕明凯在《自立晚报》发表《还我河山》,其诗句“寸寸河山寸寸心,生民处处系芳魂”和“天风吹我归衣袖,飞上银河弄月影”,抒发思念故土故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