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架子床长什么样?
架子床是中国的传统家具之一,至今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架起是为了满足古代人休息的需求,因为没有枕头,人们只好将在睡前坐着休息,将身体倚靠在椅背上,这样十分不方便,而且还会使身体不舒服,于是古人便在椅子上添上了枕头,这样便出现了架子床。
在现代,人们睡得是席梦思,枕头的高度是十几厘米,很舒服,可是以前的人们并没有这种好枕头,以前的人们大多数用帕子或毛巾当枕头,这样便出现了把枕头做成不同高度、形状的,而架子床便是依枕头的高低而设计床的形状。
架子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两侧无挡板的,第二种是两侧有挡板的,下面我们先看无挡板的。
这种架子床一般在古人结婚的时候使用,象征夫妻之间的美满和幸福,从下方看就像是一个“塌”字,古人将这种架子床的形状称为“圆满”。架子床共有四个腿,一般是三抬一坐,这样才显得安稳舒适,两侧都是空的,所以称“两边无人无人间”,这种床主要是睡觉之用,所以一般是高度的枕头,这样的形状正好符合人类的睡觉时头高脚低的状态。
再看有挡板的,一般是结婚前,未婚的女子使用,即睡的单身床,从下方看就像是一个“凸”字,古人将这种形状的床称为“相思”。两侧有挡板,阻挡了情人相会,只有新郎新娘方能圆房,所以又名“独眠床”,一般用木条钉成,也有用细木棍焊接的,中间一般还装修有成对的喜鹊闹梅或者鸳鴦戏水等图案。这种架子床一般高度较低,是为了让女子高兴,所以叫做“喜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