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绿釉油灯底部带款吗?
说到绿釉,不得不先提起一下黄釉,黄釉和绿釉其实都是氧化物着色陶瓷。氧化铜为黄,氧化锰为绿。中国的古人似乎对鲜艳、柔和、自然的色彩更亲近,而不同于西方的以黑白灰为主,进行大胆色彩冲击的审美方式。中国的陶瓷装饰中很少使用色彩丰富的彩料,而是使用某种基色上加以装饰的方法,使装饰效果更为和谐、自然。中国历代瓷器的装饰,以釉色美观、典雅为主要特色,而宋代更甚。所以宋代五大名窑都是以不同天然色素为基料,施以不同的装饰方法,形成各窑的独特风格。用氧化绿锰为剂,烧制出的绿釉,色泽晶莹翠绿,犹如梅子薄泪,杨柳重翠。但比之梅子泪,绿釉更多几分活力,仿佛是翠竹生清风,嫩柳映碧波。绿釉的制作比蓝釉还要早,蓝釉是晋末才出现的。而黄釉则更古老。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天然黄釉。但真正以人工方法烧造黄釉,则始于北齐(公元479年~公元577年)。这时的黄釉是用铝土矿烧成的,色欠澄净。
至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代,黄釉烧造技术进步,色泽较为鲜艳。这时已能分出蛋黄色、鸡油黄与柠檬黄色。而且,还有在黄釉上饰以蓝彩的“铜胎画珐琅”器。黄釉釉料中氧化钙与氧化钾的含量较高,因而其高温熔体呈强碱性。在碱性釉中,铁、锰、铜、铝等元素都以氧化物状态存在于釉中。当黄釉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这些元素以氧化态呈现颜色。如铜的促蓝灰色,锰的深粉红色,铁的褐色,铝的白色,等等。
到了宋代,著名黄釉器具很多,如“影青黄花花扣”碗,其特征是:碗内施黄釉,碗外施影青釉。扣盘内施影青釉,扣外施黄釉。通体呈黄色。这是宋代名贵之色,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宋代还有一个著名的湖陂黄釉,因其出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又称吉州黄。色亮而闪蓝色。还有越窑的黄釉。特点是色泛青色,如卵色,不足为贵。以上这些黄釉,都限于少量重要器具上使用,更多是使用绿釉。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绿釉是一件比较特别的颜色,它一直延续到现代,深受人们喜爱。
绿釉从诞生起就有两种,一种是绿釉油灯,一种是绿釉瓷器。
就瓷器的绿釉而言,施于器表,也有各种不同效果。常压烧制成绿釉瓷器,色浅而匀,呈淡绿、墨绿、翠绿等,透光性强,有玻璃质感。而需高温釉烧而成的釉色显暗蒙,无光泽,不开片。
绿釉油灯始于宋代。灯身上涂一大块绿色釉,中心点上一盏灯,在绿光照耀下,显出一种特异而幽冷的神秘色彩。用这种方法烧制的绿釉油灯,不仅适用于日常照明之用,而且还是宋代文人学者闲暇时光照着思索的佳品。
1985年,上海博物馆收集了一架南宋旧物:剔红四足盘,上面漆色肥厚坚润,盘内满雕檀印纹。四周雕回纹,中间雕四幅镂空图画,盖内雕竹石折枝。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架瓷盘通身以天蓝釉为地。淡蓝色的釉在光照之下莹莹发亮,和盘内的剔红花纹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瓷盘中似隐似现的竹影,是“绿釉”绝佳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