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年的银元怎么样的?
1938年是民国二十七年,这一年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此国内的经济、货币体系都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各主要城市都有大量的银圆流散,因此这年发行的银币质量相对差很多。
1938年法币发行数量高达276亿元,而同期国民政府的外汇储备只有4.2亿美元(大部分是黄金),为了支付军费,国民政府不得不大量印制钞票,从而引起了人民币币值严重贬值,物价不断上涨,民生困苦不堪。为了应对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一方面增加税收,另一方面则是发行债券和纸币来填补财政的亏损。其中1938年到10月间就发行了5种面值不等的“抗敌临时债券”,总额为5亿美元。同时期的“救国公债”和“抗战公债”分别募集了10亿和15亿元人民币。但面对庞大的财政支出,这些资金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随着战事的进行,中国战场上的敌人除了日本军队以外,还有大量的伪军和汉奸,他们不仅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还制造了无数的灾难和贫穷。根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伪满洲国直接和间接造成的损失达到了600亿美元之巨! 而受战争影响最严重的货币就是当时的法币,因为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的法币印发数量从1937年的105亿元增加到1938年的276亿元,再到1939年的600亿元,最终到了1945年居然高达5万亿元。
如此巨大的发行量使得法币迅速贬值,物价随之飞涨。以1937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例,不到两年时间就到了1939年的629.1,增加了629倍之多!而到了1945年更是高得惊人,据有关资料记载,1945年上海的批发物价已经超过了1937年的55000倍! 一元纸币原本能够买到的东西,等到1945年时却只能买到原来的五十一分;一元钱硬币原本能在市场上买到1斤猪肉,到1945年时就只能买5两猪肉。 物价的疯狂上涨无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稳定市场,国民政府不得不多次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同时加强税收,试图用“征税和印钞”的方式来弥补因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