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潘素的画是什么派?

赫梓月赫梓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潘素,(1913~1995),女画家,江苏武进人。本名荪。四岁随家迁至苏州。十四岁师从吴待秋、恽南田学画。解放前曾参加画界联合会,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建国后,任中央民族美术厂副厂长。 她的画风细腻清秀,兼工带写,设色淡雅,尤擅长花卉草虫、飞禽走兽。她所创作的大幅作品《梅花香傲》被中国美术馆永久馆藏。其代表作还有《兰竹图》、《幽香清远》、《紫藤鸳鸯》等,出版有《潘素画集》。 个人作品除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外,还被日本、美国等多国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20世纪40年代,与张大千有“张潘”之誉的潘素,已是上海滩有名的名媛加画家了。不过,人们在看完她那些如今已属绝版的画作时,总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这位女画家实在是太低调了!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不炒作自己了”。因为,无论是她年少得志的童年时代,还是此后命运多舛的半生,她都从未像现今一些艺人那样,拿着自己的隐私和家事到处炒作或卖弄情怀。

1913年农历正月,潘素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一商人家庭。虽说是商人家族,但潘家的诗书传承却从祖辈延续下来。父亲潘子儒是清末举人,曾参加过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会试,中进士,点翰林。 潘素三岁时随家人搬到苏州。

由于家境殷实,又逢战乱,因此她对这段岁月记忆犹新:“我小时候家里很富裕,有马有车,我在苏州上女校,学校里也有很多学生是地主家的女儿,我们玩起来也很开心。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我家离苏州火车站很近,所以经常遭到轰炸。我们就跑到杭州去,在杭州读书。当时我还小,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一个阿姨领着一个小男孩,那个男孩子长得挺好看的,可是我却发现他的头是歪着的,我问阿姨是怎么回事,她说那个小男孩是麻风病,头骨已经烂掉了。这个景象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我很早就明白了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18岁时,潘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美专,并顺利考入南京国立艺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弟子,学习西画。此时,潘素不仅才华横溢,且容貌清丽,是学院里有名的才女和美人。许多男同学对她爱慕有加,而女同学则觉得她雍容华贵,又有才气,自叹不如。

徐悲鸿对此也十分欣赏,曾在一幅水墨画上题诗鼓励道:“瘦比梅梢瘦,轻于杏树轻。莫嫌姿态弱,春风吹几生。”

虽然徐悲鸿对她十分赏识,但是在情感上他并未对潘素动过心。倒是在潘素心目中,始终有一个叫孙多慈的女同学让她魂牵梦萦。

为了这份朦胧的爱恋,她甚至不惜与徐悲鸿发生冲突,闹得满城风雨。最后,徐悲鸿无可奈何,只好让潘素到中央大学附中任教,以此保持距离。潘素与孙多慈的恋情也因此无疾而终。 潘素这一生确实堪称传奇。从大家闺秀,到沦陷区的豪门千金;从一个爱好艺术的叛逆少女,到抗战胜利后的落魄名流,最后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美术专家之一,可谓历经沧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