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校墙上写什么挂什么?
1946年,国立编译馆(教育部直属机构)成立,负责为政府、军方和社会团体提供翻译服务,主要人员都是由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教授博士担任。 作为国家机构,当时翻译水平最高的专家都在从事译审工作,如鲁迅的女儿周晔、钱锺书的夫人杨绛、著名翻译家罗新璋…… 由于人手不足,该馆采取“以馆养译”的方式,让译者同时承担校对的工作;而校对的报酬又远远低于译稿,因此有人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具良心”的翻译单位。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个翻译机构能够保持高水平的译著不断问世实属不易。其中就包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创作的《红楼梦》英译本——这部译著后来成为剑桥大学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之一。
1950年冬天,刚刚从西南联大毕业的韦素园来到国立编译馆,开始在这里工作。他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们那间办公室真是人才济济,除我之外,还有老舍、卞之琳、王佐良、李赋宁、叶君健等等许多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或翻译家……” 这个被称为中国现代翻译界“第一家庭”的韦氏家庭,其父亲韦卓民是留学德国的音乐学家,母亲陶碧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名门闺秀。他们一共生了12个孩子,但只存活了8个。韦素园是他们的三子。
虽然家境富裕,但韦家的孩子们并未享受到太多的父母之爱,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常年居住在欧洲。他们是在“兄友弟恭、姐妹相亲”的环境中长大的。 抗战胜利后,韦家人带着满箱子的古典文学著作回到上海。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贡献社会,用英文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于是,在国立编译馆那座大楼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