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用的黑漆是什么?
首先排除“黑漆”这个标题可能涉及的几个误区,即不是“油漆”也不是“墨汁”,更不是现在人们经常误会的“亮光漆”或者“烤漆”。 所谓“黑漆”,其实就是指用黑色颜料调制的漆液,主要用作彩绘和金缮补色等。古代称“彩漆”或“丹青”(《礼记·玉藻》有“玄冠青衿,谓之朝服……五色备举,谓之黼黻;丹青殊列,谓之文章”),后来则专指黑漆。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漆之为物,色红者为上,黑者次之……” 黑漆的颜色根据调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偏红、褐,也可以偏蓝、灰。《髹饰录》中把各种黑漆分得很细致:“今之漆色,惟黑漆为正色,其红者谓之朱漆——此二漆唯暗花器用之。又有乌漆、棕漆,皆非正色,但代漆之用而已。又有油染漆色,色黑光亮可玩者,谓之描漆,亦伪也。”“故漆色以黑为贵,红漆次之……” 清晚期至民国期间,我国传统漆器制作已趋没落,很多技艺已经失传,能够留下的工艺资料很有限,所以对这段时期的漆料特点记载得并不是十分清晰,而现代市面上的漆器多认为是从清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制作原料多是天然大漆之类的植物汁液,所以颜色多为咖啡色、褐色系,这与民国时所提倡的“古色古香”还是相一致的。
顺便提一句,前面说了这么多关于漆色的知识,其实都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在照片中漆器表面看起来不那么亮。实际上,好的漆器应该是带有一定光泽感的,这种光泽感并非现在的亮光漆或者烤漆那样亮亮的、发贼光的,而是应该具有一种内敛的光泽,也就是要“光泽柔和而不刺目”——这是需要长时间磨练才能掌握的窍门之一。 另外,因为漆是油性材料,在照片拍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反光问题,从而影响效果。因此很多漆器的正面会被专门打上墨点或者标记,就是为了防反光。这一点与陶瓷类似。 最后补充一点相关知识:所谓的“泡桐木”并不是属于树木中的桐树,而是豆科植物中的一种,属名“泡桐”,这种树的木材白色略带淡黄色,很柔软,很适合用来制作乐器或油漆。由于这种树生长很快,耐腐蚀并且易于修剪,所以常被用于建造桥梁、码头以及马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