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脉枕是做什么的?
关于“利用脉枕进行针灸诊疗”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其中记载了使用“水囊”为病人行针,以治疗四肢痹症的方法; 梁·陶弘景在注《肘后方》时,引用了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话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况:“若针灸后,手不可拾物及按头,或痛、或热、或冷者,此皆针伤血脉,血溢气散所致……故针灸后须饮温水一杯,勿使血液凝结。若大出血,但饮少许冷水。”“此皆针伤血脉”一句点出了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不舒服都是由于邪气留滞经络造成的。相反,有可能是因为针刺不当损伤了经脉,导致“血溢气散”,出现各种病理变化的可能性都存在——当然,这种可能性最大的解释还是要归因于邪气的存在。
到了宋代,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得更加广泛,而由于“医家之针失传已久”,使得当时的医生对于针刺手法并不是很得心应手,因此出现了许多将现代解剖知识应用于传统针灸理论的例子,如宋人陈师文所著的《别录》中就有“刺法须知”一条,认为人体经络和穴位都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病变反应,因此实施针刺时就不能“任其自爱”,而是要在“察其病候”的基础上再决定进针与否。这已经与近代西医对神经系统的观察颇为相似(当然,西医的观察要更加细致)。
到了明代,随着医家对于针法体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运用捻转补泻的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的方法。此时,尽管经络学说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许多医者已经能够在实践中结合患者的个体反应来判断针灸治疗效果了。清代的吴谦等人在编纂《医宗金鉴》时将这种方法总结出来,形成了著名的“针法十三式”——这是古代中医工作者对于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的宝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