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的价值是什么?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剿匪过程中发现了大盂鼎。当时因为交通不便,又处于战乱时期,所以就没能及时运送回北京,被留在了当地博物馆。直到十年后,大盂鼎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并被置于故宫博物院中展出、收藏。 大盂鼎全名叫做“虢季子白盘”,因最初发现于陕西宝鸡之东的虢县(今虢镇)而得名;后因盘底有铭文32行498字,记载了周王命令虢季子白征战南方夷人的事,故又称其为《虢季子白盘》。这件青铜器通高101.5厘米,口径54.6厘米,重达34.7公斤,造型浑厚古朴,气势磅礴。其上铸有精美绝伦的纹饰,盘内底部有32行498个字,记录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西周末年,周厉王命虢仲率军攻打赤狄,虢仲之子子白率领军队首战得胜,周王为此做了一副铜盘,以奖励子白。 虢季子白盘虽因年代久远,且经多次辗转,现仅存119个字,仍可大致了解它的内容。而除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外,大盂鼎还因为其中18个字被刻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并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1956年到1958年间,为了设计新中国国徽,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徽图案设计小组,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负责。在挑选国徽图案的材料时,梁思成从传统礼仪出发,认为来自中国的文物代表物中,只有玉器可以入选。于是,他选取了“白玉璧”“青玉琮”“青玉龙形佩”等作为设计方案的元素。 然而,当设计到国徽的正文时,问题出现了:需要选择一种中国古代文字,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适合镌刻在金属表面。经过反复思考,梁思成想到了青铜器铭文。不过,让他感到为难的是,目前能够代表中国文明的青铜器代表物是大盂鼎和小盂鼎。
大盂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小盂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两鼎均属于西周晚期的器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若选用其中的一个字作为国徽正文却显得太过单一。最后,梁思成采用了“取之既精,不嫌单调”的策略,从大盂鼎的“册”字中抽出一笔,与“青玉琮”中的“琮”字联合起来,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字。而这个新创造的汉字,读jì,意思也为纪念的意思。 “册”字的一笔如何提取呢?原来,梁思成是将“册”字的最后一笔拉长,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汉字。随后他还请徐冰先生按照简繁字体的原则进行了简化处理,这样一个新的汉字就诞生了。而“金”字旁,则代表了金银珠宝,与“碧玉”的象征意义一致,符合中华文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