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帀的价值多少?
按照2019年第三季度人民币的结构,其中流通中的人民币约为6.53万亿元(未考虑银行存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中的货币(M0)为87.24亿元。 也就是说目前社会上共有约6.53万亿的现金在流动。这个数据与GDP的数据相当。
考虑到GDP是一堆数字,而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我们说每一元GDP大约有6.53元的钱在流动。 当然,这6.53亿元的货币不仅包括纸币和硬币,还包括了电子货币,比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的余额,以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定期存款等等,但所有的这些货币基本上都可以通过银行账户系统查询得到,而且都能直接或间接计入央行资产负债表内。因此可以说,我国广义货币(M2)总量的一半左右都在居民和企业手里。 M1反映的是货币供应量,M2反映的是金融资产,两者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不过,M1更加直观地反映了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2019年前三季度,M1同比增长8.1%,而M2增长了10.9%。 这表示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全社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减弱,所以需要投入市场的货币不是很多。另外,从长期来看,M1和M2的增速基本保持一致。 所以,如果单纯从货币数量上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还是很大的。 但是,这里只是描述了“量”的局面——有多少货币在流动。至于这些货币是怎么来的?是谁创造的?这都是另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货币有两种创造方式:一种是中央银行信用创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印钞机”;另一种是非银金融机构创造,比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其实就是把客户的存款放贷出去以赚取利差。这两种创造方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后都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根据央行的规定,社会的流动性主要有两个监测指标,一个是社会融资总额,一个是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用公式表达就是: 其中,R 为超额准备金利率; 为法定存款利率; B为商业银行的库存准备金; C为社会融资总额。 上式表明,只要央行保持一定的政策利率,并通过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来影响流动性供给,那么就可以通过信贷渠道影响货币供给。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只要央行不主动加息,并且维持目前的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水平不变,则货币供给就会持续增加。 但这是基于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如果未来央行引入其他的新工具,比如公开市场操作,那么上述结论就会改变。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通过买卖债券来投放货币,而不像降准、再贷款利率那样必须依赖商业银行体系。届时,货币供给就不仅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融资需求和意愿,而且还与央行的公开市场卖出行为有关。不过,无论怎么变化,货币供求最终都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