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背景是什么?
货币(currency)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以金属或纸币作为货币主体的支付手段和储蓄工具。 其次,我们所说的“币”实际上就是货币的符号。我们今天使用的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它共有五套人民币了,分别有1、2、5、10、20和50元以及1元和1角硬币共17种面额;也有1分、2分、5分硬币之分。现在社会上流通的是第五套人民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金属货币。最初的币材主要是青铜,所以叫铜币或铜钱。秦灭六国后统一了货币,规定铜钱的外缘为圆形,中间铸有方孔,被称之为“秦半两”。这就是最早的人工铸造钱币。 汉朝继承了秦代的货币制度。汉武帝即位之后开始铸钱,币材选用铜、铅、锌等。东汉末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益州(治所在今四川中部)铸行铁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铁铸币。 隋朝建立后,炀帝时始铸钱,但用的却是唐代的范式。宋代则发明了纸钞,这叫“交子”,而金属货币早已退居边缘地位。到了元朝,纸币“大元宝”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开国初年,因军储急需和财政拮据,曾令各地采铜铸钱,但后来发现矿冶不利于国家征税,便停止开采,并严禁私自铸钱。于是明朝中期以后,铜钱短缺,物价飞涨,百姓利用空子,将铁件打成薄片,浇上醋后,使其变成废铁,再做成圆饼形状,号称“铁树开花”,用来代替铜钱。
清代前期沿用明代的货币制度,后来银价暴涨,民间大量囤积白银,导致朝廷收税和货币发行出现危机。为了应对危机,清廷任命马士彪等人主持“钱法”改革,最终形成“官制钱”与“私制钱”并行,并以“官制钱”为主流的格局。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爆发为止。 而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币——“人民币”,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所发行的票据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根据地先后设立了银行,发行了“边币”和“鲁北币”,用于对抗国民党统治区的法币。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委员会关于国币制度的决议》,规定自1949年起,人民币为国家唯一合法货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范围的金融改革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