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柱子上是什么?
这是中国货币发展史的里程碑!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成立20周年。为了展示中国央行行徽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制了3个纪念章,作为该行的20周年纪念品。这3枚行徽的图案分别是“人民”、“金融”和“银行”,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人民币上的“RMB”就是来自于这些纪念币上的“人名币”。
而“RMB”这个缩写,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使用的。 为什么是“R.M.B”而不是别的缩写呢? 原因挺有意思的…… 当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票证制度(跟现在的身份证一样,凭证购买),买东西必须拿票,而票都有编号,你拿着你的票我拿着我的票一交换,这一换可不就换出个“R.M.B”了吗~ 后来虽然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但是人民币上印着“R.M.B”这一串符号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的“身份管理”开始的,体现了国家对于市场调节的严格控制。 RMB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平常人家过日子到企业贸易交往,可以说,有了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你运筹帷幄。 你想啊,如果去外币兑换柜台那里换成外汇,拿出人民币来,人家肯定给你。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你用外汇换成人民币,别人也会给你。因为在外汇管制下,每个公民都是只有买外汇的权力,没有卖外汇的权力,所以不用担心有人拿钱跟你抢。
但是啊,你要记住,不管你怎么折腾,你的1元人民币只能换得人家的1/15美元;你的1万美元也只能换得人家的625元人民币——这就是外汇管制下的兑换比例。 这不,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汇储备都快要不够用了。这时候,有个外国领导人提出用外汇买我们的文物字画,咱外交人员就问他要啥字体啥的,他回答说只要是真迹就行。于是,我们买了齐白石的画作,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山水… 等咱们国家经济发展了,外贸顺差了,外汇管制解除了,大家才换回了一个平等的地位。现在,只要你手里有人民币,不论你在哪,人家都会很乐意地用外币跟你交换。